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13 13:39:02 阅读:117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汉初十八元功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邦建国后,除了裂土封王8人,还封侯143人,又根据功劳大小排了十八元功(首功)侯。这十八人分别是: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
元功,就是大功、首功的意思。 "汉初三杰" 中韩信封王,萧何位列十八元功侯之首。唯独张良,虽封留侯,却十八首要功臣名单都没有排进。他是功劳不够?还是被刘邦排挤?
其实张良奇谋频出、功劳很大,最根本原因是,张良已然看到天下一统的大趋势,与复杂的汉初政局。
一、张良的贵族出身,与他政治理想的巨变
在史料中,张良的形象颇具"侠义"传奇。张良的先祖世代都是韩国丞相。秦始皇灭韩国后,张良年少且没在韩国做官,躲过一劫。家庭殷实的张良,弟弟死了都没有厚礼安葬,而是变卖家产寻勇士伺机刺杀秦始皇。
张良寻得一位大力士,打造了一个120斤大铁锤。在秦始皇巡游时,张良与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山顶,大力士推下大铁锤,但是可惜只砸中秦始皇侍从的车。秦始皇大怒,全天下搜索捉拿刺客。张良因此四处躲藏。后来,反秦起义风起云涌,张良参加反秦大军,由于自己势力不够,他加入刘邦阵营。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反秦起义初期,张良的政治理想还是光复韩国,实现祖先几辈人的忠心,他通过他的谋略劝说项梁。因此,也可以推断,张良请出大力士刺杀秦始皇,也是为了在秦始皇被刺杀后,天下大乱,他可乘机光复韩国。
在项梁的帮助下,张良找到韩国后裔"韩王成"顺利完成复国,张良则继续在刘邦军中相助。刘邦灭秦后,张良还曾想要回到韩国,像自己的先祖一样成为韩国丞相,辅佐韩王。但就在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诸侯王后,项羽认为韩王成没有寸土之功,直接将其杀了,张良的政治的理想瞬间湮灭。此刻张良在想什么?笔者猜测他政治理想从此大变!
在刘邦与项羽胶着争斗中,郦食其劝说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诸侯以笼络人心,共同攻打项羽,这时,张良竟然阻止了!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
为何张良前后政治理念变化如此之大?笔者推测为,张良原本打算效忠韩国王族后裔,却间接害死了他们;此时张良已从"天下分封"中,逐渐理解了必须"天下一统"的理念。
其后张良在刘邦军中,屡献奇谋,助刘邦最终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局面。但汉初建国后,功劳很大的张良仅仅只被封为"留侯",并没有列入十八首功,这又是为何?
二、刘邦夺天下有两大集团势力之一:诸侯王势力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除了自己的实力,还策反了许多占地为王的诸侯王。典型代表就是建国被封的"七王",他们在反秦起义中早已割据一方:韩王信(原战国时期韩国王族后羿)、赵王张耳(原战国时期赵国王族幕僚,早死,其子继位为赵王)、淮南王英布(原项羽旧将)、楚王韩信(原项羽旧将)、梁王彭越(农民起义首领)、燕王臧荼(原项羽旧将)、长沙王吴芮(农民起义首领,原项羽旧将)。还有卢绾也被封为燕王,但他原是刘邦旧将,灭燕国后被封为王,并非在反秦中形成的武装割据。以上"七王"主要分为两派:1、六国残余势力;3、草莽农民起义领袖。
其实这些割据势力,原本就首鼠两端,见风使舵。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柰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从史料记载可以明显看出,刘邦与这些割据势力的关系,仅仅是战时的共同利益需要。为了壮大自己,刘邦不惜花重金及封土承若,先后收买了以上诸侯王。在这些割据势力的相助下,刘邦最终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全歼项羽,实现了天下统一。
刘邦建立汉朝后,也实现了对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王的承诺,让他们继续裂土称王。但战后重建,面临国家资源、动员、军队等等需求,使得刘邦与异姓诸侯王的矛盾很快凸显。《史记》记载,刘邦仅仅占有天下中的十五郡,而异姓王实力太强大,着实让刘邦寝食难安。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在一系列的冲突爆发下,这些开国诸侯王势力,最终被一一剿灭。汉书的作者班固对诸侯王的战争前后作用之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汉书·韩信传》记载: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
因此,助力刘邦夺得天下的异姓诸侯王势力,建立汉朝前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汉初与中央朝廷矛盾重重,最终被刘邦一一剿灭,从此刘邦再无立异姓王。
三、刘邦夺天下有两大集团势力之二:老乡势力集团
刘邦起家自沛县,许多沛县老乡跟随刘邦,也成为刘邦后来的核心骨干和中坚力量。根据学者的考证与统计,十八元功臣里,来自丰沛砀地区的占了11个;而刘邦所封的147个侯中,来自丰沛砀地区的占据51席。由此可见,刘邦的"老乡势力集团"是他的核心支持力量。
再从汉初的三公九卿来看,几乎都是刘邦的"老乡势力集团",如最为核心的汉初几代丞相:萧何、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以及吕氏集团等人都来自这个集团。也就说,刘邦老乡的布衣草莽是构建整个汉初政局的基础。这集团的排外性就不言而喻了。
从史料记载,这个布衣政局还一直延续数代。
四、布衣政局的形成,与汉初权力的走势
从以上刘邦夺得天下的支持集团分析,张良既非诸侯王割据势力、也非刘邦的"老乡势力集团",而他又有特殊的高贵血统,使得他在两个集团都显得格格不入。虽然他在战争中,政治理想转变与刘邦最终走到一起,但刘邦显然只对自己的"老乡势力集团"更为信赖,而且张良虽出谋划策,却始终没有进入刘邦的最为信赖的梯队中,所以张良当然入不了十八元功排名了。
五、张良的归隐
笔者推测,敏锐的张良自然早已看透刘邦的汉初政治格局:"诸侯王势力"被一一剿灭、"老乡势力集团"占据要位,同时还隐隐藏有外戚势力(吕氏集团)的反扑。此时的张良看透一切,是非功名早已归于尘土,他所以选择了远离朝局。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穀,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後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正如杨慎那首词:"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