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12 23:27:02 阅读:197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董仲舒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一、致力叶春秋曳杂糅百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年少刻苦好学,曾以三年不窥园、而悉心研究《春秋公羊传》等儒学经典,这在中国学界誉为佳话。景帝时任博士官。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诏先后三次对策,进献著名的“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武帝采纳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要著作有:《举贤良对策》3篇、《春秋决事》10卷(已佚)和《春秋繁露》17卷82 篇。董仲舒致力于《春秋》和《春秋公羊传》的研究和阐发,并与当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相联系,这既成就了他自己的公羊春秋学大师的名誉,也使公羊春秋学受到西汉当政者的高度重视,使之成为显学。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乃至黄老法名思想所形成的一个儒学新体系。这是中国儒学演变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基于王道和霸道皆本于仁的儒家政治思想,又利用阴阳五行说进行论证,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主宰人类社会,天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人的行为(主要指帝王的行为、措施和宗教仪礼)能够使天改变原来的程序安排。
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利用常人所见到的自然之天的形象,把自然之天神秘化,使之具有仁爱、尊贵的性格,用神秘化或人格化的神灵之天取代自然之天。在董仲舒看来,“天,仁也”,而仁又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所以仁就是神灵之天,或者说最高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就是来源于神灵之天。
将阴阳五行伦理化是“天人感应”的重要内容。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二十多篇文章集中讨论阴阳五行,把其中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5点:(1)阴阳五行从属于天,体现着天的意志;(2)阴阳交错,形成四时和情绪;(3)五行之间比相生而间相胜;(4)五行与东南西北中五方和四季及四时相配;(5)阴阳五行具有伦理品格。这些观念在先秦的阴阳五行说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过,尤其是《吕氏春秋》的 “十二纪”中更为系统。董仲舒则吸收了前人的观点,更加赋予它们以伦理人格的色彩。他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说:“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渚授之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天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忠孝之行也。”董仲舒还进一步把仁、义、礼、智、信强加于五行,在《五行相生》篇中,把五官与五行相比附,说司农、司马、司营、司徒、司寇五种官职取法于五行,司农尚仁,取法于木;司马尚智,取法于火;司营尚信,取法于土;司徒尚义,取法于金;司寇尚礼,取法于水。若五官效法五行行事,便能和谐相顺;若违反了,就会发生相克相逆的后果。同时,董仲舒将阴和阳也进一步伦理化,提出“阳尊阴卑”、 “阳贵阴贱”的说法,阴阳两气基于寒暖的性质,便有了夺予、戾仁、急宽、恶爱、杀生等道法的或伦理的性质了,它们与五行一样,被董仲舒伦理化了。
天与人之间在“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神秘的通道,以天为主动而以人为受动,达到最终的谐和融浑,即“天人合一”。神灵之天是最高主宰,执掌人类社会的一切,君主只能按天意行事,作了神灵之天的代言人或执行者。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的原理,着重说明人是天的副本或缩影,人的形体和精神均于天的某些特征相似,如天有春夏秋冬四季,而人有喜怒哀乐四感,而这天与人之间是相通的、合一的:春气喜,夏气乐,秋气严,冬气哀;人得春气因而博爱容众,得夏气因而盛养乐生,得秋气而能立严成功,得冬气因而哀死悲恸。人与天就是这样的感应,也就在这神秘通道上达到协调合一。
三、三纲五常人应天意
董仲舒按人性将人分为三等:“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而“中民之性”是作为主要对象来研究的。董仲舒看重教化的作用,在他看来,“圣人之性” 是先天至善至美的,不必教化,“斗筲之性”则是先天至恶至丑的,又不可教化的,而真正值得教化的就是“中民之性。”因为他们有“善质,而未能善”。有“善质”,因而有可能通过教化使之向善乃至极善;“未能善”,因而必须进行教化才能使之向善,否则就会走向“斗筲之性”。很明显,董仲舒的人性论,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对立,而与荀子相近,但又与其“性恶”相异。他与荀子都强调教化对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教化的理想结果,就是使人向善、向天。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新儒学思想体系中,天的本质决定人的本质,天的意志主宰人类社会,所以他进一步把伦理准则和人格规范归结于天,通过教化使人能感应天的意志,按天的意志办事,更具体地说,就是“三纲五常”。董仲舒通过神秘化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三纲五常”是出于天的,是天意,人们必须遵守。因此,他认为教化人的主要准则就是“三纲五常”。人的行为、言语符合 “三纲五常”,就说明其“中民之性”已然向善,甚至达到了至善。
在“阳尊阴卑”、“阳贵阴贱”的基础上,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进一步推论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事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里说明君臣是天地关系,夫妇是阴阳关系,父子是四季关系,而天地关系和四季关系归为阴阳关系,所以他进一步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渚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并强调“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各为其上阳。”阴只能对阳起配合作用,不能与阳相并;阳居主导地位,阴居辅助地位,这是永恒不变的天意,因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永恒不变的天意。这就是董仲舒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同样,董仲舒又把仁、义、礼、智、信配人五行,以仁配木,以智配火,以信配土,以义配金,以礼配水,论证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三纲”一样,皆是神圣的天意,是永恒合理的。“三纲五常”,就是他用以教化民众和检验民众向善程度的准则和标尺。
四、君权神授三统循环
董仲舒将人与天、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纳入一个整体的循环系统,将天、自然神秘化、人格化、神圣化,再由天、自然来论及人、社会。由此,他说明了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大一统和君尊是天、自然的预兆和代表。天、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主宰,它以阴阳五行的交错互生而永恒不灭,那么复录和代表天、自然的人、社会也是以阴阳五行交错而永恒存在,这就生发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和“天之道终而复始”的天人宇宙论图解。
继承战国末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基于 “天不变道亦不变”和“天之道终而复始”,又提出“三统” 的历史循环论,“三统”就是黑统、白统和赤统。据史载,夏朝以寅月(农历正月)为正月,商朝以丑月;(农历十二月) 为正月,周朝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寅月以黑色为上色,因此夏朝为黑统;丑月以白色为上色,商朝为白统;子月以赤色为上色,周朝为赤统。历史的变化,就是三统的周而复始。汉代继周而起,应以寅月为正月,色尚黑,这就叫做“改正朔,易服色”,用这种办法标志一个新的统治者重新受命于天。历史就按黑统、白统、赤统相交替,周而复始,演示社会的盛衰蜕变。但朝代的更迭,只是黑统、白统、赤统的循环,但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因为它们都基于天、源于天,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朝代君王可变,然而其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就是因为“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董仲舒“三统”的历史循环论,最终归结为“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命题。
五、得失同在毁誉并存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而载入史册。“天人感应”的新儒学体系,将天与人、自然和社会囊括其内,开启了原始儒学的视野,也转扭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方向。他的基本思路,是将人天、社会自然纳入自己研究的系统之内,将天、自然神秘化且人格化,再由天、自然论及人和社会,将神秘化和人格化的天视为宇宙的最高主宰,视为人、自然的渊源,从而在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互通之中来建构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社会图式。他的思想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体系,他对自然社会、天人的解读范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文化的特点。既是神秘,就势必充满了一些不清晰的东西,因此后世对它的诟骂和赞誉也就都隐藏在其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