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朱元璋乞讨时老婆婆给了一碗汤,后来他是如何报答的?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10 21:57:02 阅读:99

文章导读: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关于朱元璋和这位老婆婆的事情,有着一个较为传奇的故事,这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民间相传“珍珠翡翠白玉汤”是源于明太祖朱...

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关于朱元璋和这位老婆婆的事情,有着一个较为传奇的故事,这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

民间相传“珍珠翡翠白玉汤”是源于明太祖朱元璋。

元末,朝政腐败,上层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是无底线的剥削着底层百姓,横征暴敛,社会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底层百姓更是朝不保夕,是无衣可穿,无粮可吃,在死亡的边缘垂死挣扎着。

朱元璋,作为元末最最底层的一员,他就从来没吃饱过肚子,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17岁那年,因其父母、哥哥皆死于一场大瘟疫中,更是陷入无家可归的地步,为了生存,朱元璋只能是被迫到皇觉寺中剃度出家,以图活命。但是,没过多久,因凤阳发生了一场百年难遇的大灾荒,皇觉寺中也断了粮,无奈朱元璋只能是外出化缘,希望靠别人的施舍来活命。

可是,此时这场饥荒几乎是波及全国的,皇觉寺没了粮,百姓也几乎断了粮,谁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施舍给朱元璋这位小和尚呢?因此,在化缘的时候,朱元璋常常是一整天讨不到一口饭吃。

这不,有一次,朱元璋就一连三日都没讨到一口饭吃,是又饿又晕,在街上昏倒了。或许朱元璋真的是命不该绝,上天注定要让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就在朱元璋昏倒之时,一位老婆婆恰好路过此地,这位老婆婆又恰好是个心善之人,她的家中又恰好有余粮。这位老婆婆不忍朱元璋命丧于此,于是就将他救起带回家。

为了救活朱元璋,老婆婆是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块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米饭一煮,给朱元璋吃了。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瞬间恢复了元气。之后,恢复生气的朱元璋,是忙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或许是个文化人,她并没有直截了当的跟朱元璋说这只是一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菠菜豆腐泡菜,而是开玩笑的说出了一个十分文雅的菜名:“珍珠翡翠白玉汤”。

这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由来。

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当了大明的开国皇帝。此时的他,再也不愁吃不愁穿,是锦衣玉食,吃、用、住、穿都是天下最好的。但就是这样,朱元璋都还是对老婆婆给的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味道是念念不忘。某一日,朱元璋生了病,是什么也吃不下,山珍海味在朱元璋的口中都没有了味道。就在这时,朱元璋想起了当年在家乡乞讨时,老婆婆给的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汤”。

于是乎,想起之后,朱元璋就当即下令御膳房的御厨去做这碗名汤。你想,一个给皇家做饭的御厨,他怎知道正宗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只是用一块普通的豆腐,几根菠菜和一碗剩饭做成的呢?他一听这名字,以为这碗汤就是用珍珠、翡翠和白玉作出的,所以就用这三样熬成了一碗汤,将它献给了朱元璋。但是,这碗汤显然不是这样做的,朱元璋尝后,自然是不对味道。

一心一意想要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朱元璋,为了尝到正宗的白玉汤,他自然是不会放弃,于是就又找来一位凤阳的厨师来做。这位御厨就很是聪明,他接到这个任务后,心底就在暗想:“皇上既然对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感兴趣,我不妨来个仿制品碰碰运气”。因此,这般想的御厨,便以鱼龙代珍珠,以红柿子椒切条代翡,以菠菜代翠,以豆腐加馅代白玉,并浇以鱼骨汤。

此菜献上之后,朱元璋一吃,就感觉味道好极了,与当年老婆婆给他吃的一模一样,于是下令重赏那位厨师。那厨师得了赏钱后,便回了老家,之后就将这道朱元璋喜欢的菜传给了凤阳百姓,自此“珍珠翡翠白玉汤”名扬天下,为天下人所熟知。

当然,这个故事仅仅只是一个传说,真实性较低,因为这个故事在逻辑上说不通。试想,朱元璋又不是富贵人家出身的子弟,也是贫苦人家出生的,因此他怎么可能会不知道“珍珠翡翠白玉汤”是用豆腐、菠菜和剩饭做成的呢?这根本就不可能呀!

说完了“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再来说朱元璋称帝后,这位老婆婆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因为这个故事只是传说,所以在朱元璋称帝后,老婆婆得到的回报也是有着多种说法。有说,朱元璋称帝后,老婆婆被接到宫中,颐养天年,朱元璋侍奉她到死;也有说,朱元璋恳请老婆婆留在皇宫,让宫中下人侍奉她养老,但是老婆婆却不愿意。于是朱元璋只得派人在老婆婆的老家,给她买了一座宅子给其居住,并且赏赐黄金万两,叮嘱地方官员,要好好地照顾老婆婆。

总得说,不论何种结局,在传说中,老婆婆得到的回报是丰厚的,至少后半辈子是无忧的,没人敢欺负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