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同治皇帝临死前为什么会传位给堂弟 该事最大输家都有谁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10 01:36:02 阅读:159

文章导读:还不知道:同治传位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晚清七十年众生相(七十四):兄终弟及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即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在养心殿病逝,年仅19岁。同治...

还不知道:同治传位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七十四):兄终弟及

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即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在养心殿病逝,年仅19岁。

同治英年早逝的同时,也给大清带来了建国以来从未遇见的难题——他本人没有留下任何的子嗣。这意味着无论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是秘密建储制都不再适用,而必须根据康熙朝的规定“如无子嗣,准将近族之子,过继为子”,来决定未来皇位的继任人。

按理来说,如果同治临终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理应立下遗嘱,选择一位近支亲族的后辈过继给自己,来继承大清的皇位。

根据野史传闻,同治临死前,确实曾单独召见过他以前的老师,军机大臣李鸿藻,对其口授机宜。但当李鸿藻将同治的遗诏拿到慈禧面前时,慈禧却将其一把撕碎、掷于地上,并把李鸿藻大骂了一顿,导致当时同治的真实遗愿,后人已无从知晓。

当然,对这些不见于正史档案的传说,我们姑且听之,不必尽信之。不过,在清朝官修的《同治实录》中,则是确确实实记录了一道同治遗诏。在这份遗诏中,同治清楚地说明了,让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入嗣给咸丰,作为他自己的弟弟来继承皇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奉大行皇帝遗诏曰:……朕体气素强,本年十一月适出天花,加意调摄。乃迩日以来,元气日亏,以致弥留不起,岂非天乎。顾念统绪至重,亟宜传付得人。兹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同治的这份遗诏虽然是官方记录,但其作为同治真实意愿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清朝皇位传承,父死子继是传统。同治如果让堂弟来继承皇位,不仅违反了祖宗家法,而且还让容易自己陷入子嗣断绝的境地,有百害而无一利,显然是智者所不为。

第二,在《清实录》和《清史稿》都有记载,光绪被确定为嗣皇帝,是同治驾崩之后,两宫太后、众亲王、众大臣开会讨论的结果。同治这份遗诏,只是后来各方妥协之后,大清皇室核心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此时同治已魂归九泉,已经不能对自己的“遗诏”发表任何意见了。

再谈下一个问题,同治驾崩之后,当天晚上,“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召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详,贝勒载澂,镇国公奕谟,暨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弘德殿、南书房诸臣等定议。”这么多皇亲贵胄和朝廷重臣,为何最后商量出来一个显然不合祖制的方案来呢?

大多数论者认为,立载湉为咸丰之嗣,是慈禧出于自己想独揽大权的私心,强行让慈安和众亲王、众大臣同意的。这种说法有些后见之明的意味。

当时慈禧尚属两宫太后和议政王这“铁三角”当中的一环,受到慈安太后的节制,远没有后来甲申政变之后那样只手遮天的能力。能够让载湉顺利继承大统,至少是得到了慈安和奕訢这两个人的认可。

当时会议的情势是如何的呢?亲历了此事件的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有过简短的记叙:

“戌正,摘缨青褂。太后召诸臣入,谕云此后垂帘如何?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谕云,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则宣布曰某。维时醇郡王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从翁同龢的日记中可以看出,立载湉为嗣,的确是慈禧提出来的。而慈禧提出这个方案,主要是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慈禧提出“此后(继续)垂帘”,这意味着皇位的继承人必须为“载”字辈。若立下一代“溥”字辈的话,慈安和慈禧升为太皇太后,就失去了继续垂帘听政的理由。

其次,慈禧要求继承皇位的人不能是年长者,必须是年幼之人,才可堪她们随意塑造,日后成长为一个“听话”的皇帝。

许多人以为慈安性格柔顺,处处被慈禧压制,其实不然。慈安太后虽然不露锋芒,但她有心计、有手段,其政治能力丝毫不亚于慈禧。

慈禧对嗣君提的这两点要求,同时也是满足慈安的利益的。因此,慈安对慈禧的方案表示默许,实际上算是借慈禧的口,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慈安慈禧已经“二人同一心”,奕訢即便还有其他意见,也难以与两位太后抗衡。在当时,也有人提出奕訢的儿子载澄,作为继承皇位的备选方案。若载澄当了皇帝,奕訢作为一个无名无份的“太上皇”,无疑会把自己置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奕訢宁可让醇亲王来当这个“太上皇”,因此最终他也在载湉继位这一方案上,投了赞成票。

最终继位方案的出炉,对上位者而言即便不是多方共赢,但也算是相互妥协之后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慈安和慈禧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把持权柄,恭亲王也可以接着当他的议政王,各方的利益都没有受到太大触动。而对那些哓哓不休要为同治立嗣的大臣,太后也颁布谕旨,称“俟皇帝生有皇子,既承继大行皇帝为嗣(即光绪日后若生下皇子,则过继给同治为嗣)”,堵上了这帮大臣的嘴。

这场权力分割的盛宴之中,还是出现了两位最大输家。

一个是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在得知儿子被选上当皇帝时,奕譞痛哭失声,以致当场昏死过去。日后他也是坐在“太上皇”这个尴尬的位置上,受到慈禧的猜忌,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一生,还搭上了自己疼爱的长子一世的幸福。

一个是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若按祖制,同治死后阿鲁特氏应作为太后,抚育下一代的皇帝。但如今慈禧立光绪为帝,让她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皇嫂”。有小道消息传闻阿鲁特氏当时已怀有同治身孕,得知光绪继位的消息后,在绝望中饮药自杀。不管真相如何,阿鲁特氏的确在同治死后不久,就突然暴亡,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中,最大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