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刘邦为什么会有废掉刘盈的想法?刘邦的帝王心术张良都没看懂!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3-16 17:42:01 阅读:85

文章导读: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刘邦为什么会有废掉刘盈的想法?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前言:《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著作,司马光以一种独到的方式描述历史,重点讲述历史中的智慧、权谋之事,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发...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刘邦为什么会有废掉刘盈的想法?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前言:《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著作,司马光以一种独到的方式描述历史,重点讲述历史中的智慧、权谋之事,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发挥到最大,因此享有“帝王之书”的美誉。

笔者这段时间又重温了一遍这套书,当读到有关“刘邦欲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又有了新的看法,如今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很多人都认为,刘邦如此做,皆是因为刘邦宠爱戚夫人,再加上戚夫人的枕边风,导致迷了心智,做出更换太子的错误决定。这件事也成为了刘邦的一个污点之一,更是导致了之后的连锁反应——吕雉当权后将戚夫人作成人彘,而刘如意也惨遭杀害。因此,人们都将这一切的罪过都归结于刘邦。

不过在笔者看来,刘邦的这一系列行为,才是他大智慧的一种体现!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刘邦的原配夫人吕雉苦尽甘来,尊位皇后,他与刘邦的儿子刘盈,也顺利成为了一朝太子,成为刘邦的“合法继承人”。

然而不久之后,刘邦却整天嚷嚷着“如意类(像)我,盈不类我”,以此为由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所有人都认为是戚夫人在刘邦面前吹的“枕头风”,让刘邦迷了心窍,然后做出如此错误的决定。因此以周昌为首的众大臣在刘邦召集商议废黜刘盈的会议上强烈反对。

《资治通鉴·汉纪四》记载:

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但臣期期知道不能这样做,陛下要废太子,臣期期不奉命!”高帝欣然而笑。

司马光对这件事的记载很有意思,用“盛怒”来形容周昌,又以“欣然而笑”来形容刘邦的态度。

刘邦可是一个有名的暴脾气,当初统一天下给员工们分红的时候,有些武将们只是因为不服气张良萧何等文臣们的分封,抱怨了两句,就被刘邦破口大骂为狗(“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资治通鉴·汉纪二》)。

如今手下一个口吃的周昌,竟然敢“怒怼”老板,反对老板的意见,按照常理而言刘邦必定是要生气的。然而刘邦反而“欣然而笑”,实在诡异。

《资治通鉴》采用的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字都要经过推敲,都及其准确并且有特定含义。司马光肯定不是随手写的,因此只有一个解释:周昌的反对其实正中刘邦的心意!刘邦其实并没有真的想废掉刘盈。

当然,论证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仅凭这么一个证据是不够的。并且,这段记载也只是引起了笔者怀疑,严格上不能作为证据的,因此,请看笔者接下来的分析。

除了周昌反对之外,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反对,这就是太子太傅叔孙通。《资治通鉴》记载:

“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他引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个故事来劝诫刘邦,之后更是以死相逼,希望他不要走晋献公的后尘。对于这段话,刘邦的回答也很奇怪:“公罢矣,吾直戏耳(开玩笑的)。”叔孙通是一个刻板的人,听到刘邦这么一说,也要“怼”刘邦:“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柰何以天下为戏!”

刘邦估计是悻悻地摸了摸鼻子:“吾听公言。”

很多史书上都记载过,游侠出身的刘邦痞气十足,很讨厌满口大道理的儒生,“竖儒”骂起来非常顺口。然而叔孙通引用典故劝诫刘邦,并且还以死威胁他,按常理而言刘邦也应该开骂了,然而这一次,刘邦又服软了。

刘邦口头上说“吾听公言”,可依旧是嚷嚷着要废掉太子刘盈,可见周昌以及叔孙通的反对没什么用,甚至连张良进谏也没效果,因此张良称病对此事不管不顾(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让刘邦彻底打消换太子的念头的,是在一次宴会上,他看到刘盈身边有四个气质不凡的老人——商山四皓。

仅仅是因为这四个老人就能让刘邦打消念头吗?自然不是,因为他觉得他火候到了:给刘盈造势,拉拢人才。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仁弱”。刘邦以铁血手腕杀了很多功臣,才安定住政局,如今天下还未完全巩固,时不时都有诸侯反叛,刘盈如此软弱刘邦怎么能够放心将帝位交给他?自然要给他拉拢足够多的“死忠党”。

他宣布废除太子,就是想看看有多少大臣支持刘盈。周昌、叔孙通等人的态度就很让刘邦欣慰,因而对他们的反对刘邦丝毫不恼。而张良作为刘邦最看重的大臣,仅仅是进谏一次就“因疾不视事”的态度显然让刘邦觉得还不够火候。

不过后来商山四皓的出现,就仿佛是让刘邦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请商山四皓的主意就是刘邦给刘盈出的。

很多人会说,这个主意是吕后让她的哥哥吕泽逼迫张良出的,然后张良才说让吕后写信,请商山四皓出山,方能接触太子的危机。

其实不然,商山四皓是连刘邦面子都不给的高人,会因为吕雉的一封信就出山?很显然,这背后有诸多引隐情,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商山四皓其实是冲着张良的面子来的。张良的老师是黄石公,与商山四皓一样,都是秦末的隐士,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古代文人的交际圈很小,隐士的圈子更小,因此黄石公很可能与商山四皓是老熟人。

商山四皓难请,张良自然知道,为何还给吕雉出这么个主意?答案自然是他提前与商山四皓有过接触。

总之,请商山四皓的背后有张良的手段,刘邦心知肚明。

因此,当宴会结束后,刘邦望着这四位老人离去的背影,对戚夫人说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这句话是说给戚夫人听的,何尝又不是说给刘邦自己听的?诚然,刘邦的苦心经营终于有了回报,因为太子“羽翼已成”!

我们再从之后的两件刘邦的行为上看一下。

易储事件过后不久,黥布谋反。这个时候刘邦旧疾复发,准备让太子去平定叛乱。然而商山四皓认为太子不能出兵,胜了也得不到好处,败了就更加不好,于是就让吕后给刘邦哭诉,不让刘盈出兵。刘邦得知后很生气,于是就骂道:“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意思是说:“我就知道这小子不会被派遣,还是我自己去吧!”刘邦虽然骂骂咧咧,可行动丝毫不耽搁。

等到出城时,留候张良也是强撑着病体,去找到刘邦,给刘盈讨了份好处,《资治通鉴》记载:留侯病,自强起,因说上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对于张良的这个建议,刘邦也是欣然应允,并且也给了刘盈一份好处:“上曰:‘子房(张良)虽病,强卧而傅太子(太子老师)。’”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获利最大的是谁?无疑就是刘盈:

不用出兵;

得了关中兵权,这意味着刘邦出兵的这段时间,这朝中就要听刘盈的了;

得了张良为老师,张良可是大汉王朝的首席谋臣,刘邦最器重的人,虽然卧病在床,但寓意牛啊!

从这点上看,刘邦对于刘盈真的是不喜欢吗?

另一件事就比较简单了,就是刘邦亲手给刘盈写的一封信——《手敕太子》。

这封信就完全是将刘盈当做继承人培养的,教导他为君的经验,是一个先帝对后帝的谆谆教导。而在这封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这句话恐怕就是刘邦多年来的心声了吧!

总结:

刘邦作为一位智谋无双的帝王,怎么可能仅仅是戚夫人的一番话就不顾自己江山的未来?刘如意年幼,刘邦根本就等不到他长大。

叔孙通引用晋国晋献公的例子,刘邦怎能不知?幼帝弱小,臣下强壮,这绝对是一个大祸!大汉王朝刚刚建立,根基不稳,自己死后必须有一个拥有足够权势地位的人主持大局,戚夫人的资历绝对是不够的,而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吕后。因此,前面刘邦说太子羽翼已成之后,还要说上一句:“吕后真而主矣!”

《资治通鉴》惜字如金,却用如此多的篇幅描述这件事,甚至连刘邦的表情以及反映都要记载,显然对于此事也是有所看法的。只不过因为《资治通鉴》乃是史料,要尊重历史,不能随意判定不确定的事情,因此只能隐晦地点出。

因此,我们都误会了刘邦千年,就连足智多谋的张良都不懂!并不能说张良的智慧不够,而是因为不在其位不司其职,张良不明白帝王权术也不敢明白!而作为后世的我们,通过总结他们的行为才能读懂其一二,帝王权术可谓极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