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3-13 04:12:02 阅读:99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升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明太祖朱元璋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基(字伯温)因善于谋划而闻名于世,被视作可媲美诸葛亮的神人,受到民间人士的顶礼膜拜。然而,刘伯温虽然聪明透顶,但没能看透“兔死狗烹”的道理,最终落得被毒死的下场,结局令人唏嘘。其实就睿智程度而论,刘伯温跟明初另一位大谋士朱升相比,其实相距甚远。那么,朱升是怎样的奇才?他最终因何得以善终?
朱升字允升,江浙行省徽州路休宁县人,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朱升出身于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自幼跟随著名的儒学家江敏求、金斋谕、陈栎等人学习,在苦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也钻研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星象占卜等方面的学问。由于朱升生性聪慧,加之勤奋好学,所以很快便成为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并考取进士。
朱升考取进士后,为元朝效力数年时间,曾在池州担任学正(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长兼高中校长)。朱升任职期间,大力整治学官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并执行学规、考校训导,一时间池州教育风气大变,学生的成绩获得迅速提升。由于治学成就斐然,朱升不仅屡受上司嘉奖,在远近地区的名望也很高。
朱升与刘伯温堪称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等到湖北红巾军首领徐寿辉发动反元起义后,池州一带遭到劫掠,朱升出于保全性命的考虑,便携带家眷到歙县石门隐居教学,并在暗中观察时局的走向。此后十余年间,江南出现数十股起义军,他们在反抗元朝暴政的同时,相互间也不断地争斗。等到至正十八年(1358年),江南基本上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大势力,而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正是以南京为根据地的朱元璋。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率军攻取徽州后,听从大将邓愈的推荐,亲自延请朱升到他的幕府中做事,并向他讨教攻取天下的大计。朱升被朱元璋的真诚所打动,不仅答应为他效力,而且还提出九个字的创基立国策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见《明史·卷一百三十六》)。
在朱升看来,朱元璋尽管兵多将广、地盘不小,但除了元朝的军队时时威胁他外,周边两大劲敌-陈友谅、张士诚的实力也极强,再加上朱元璋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韩林儿的领导,若贸然称王,势必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为今之计,只能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巩固根据地,并伺机侵吞对手的地盘,才能逐渐消灭劲敌,进而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经过朱升的一番提点,朱元璋茅塞顿开,不禁连连称赞他的高明。此后十年间,朱元璋严格执行朱升的策略,先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势力,并暗中派人杀死韩林儿,就此成为江南最有实力的军阀。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朱元璋又发出“驱除胡虏”的口号,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在迫使元顺帝逃往漠北后,基本上完成统一大业。
朱元璋对朱升甚是倚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肆封赏功臣,因提出建国方略而立有大功的朱升,得以晋升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制诰、编制礼乐等工作。当时,朱元璋封赏功臣时颁布的诏令,大多都是由朱升起草、拟定的,由此可见他所受到的器重程度。不仅如此,朱元璋鉴于朱升年老多病,本着优待老臣的心理,特许他不用每日上朝,免除其奔波劳累之苦。
朱升虽然受到优待,但他深知朱元璋是个雄猜阴刻的皇帝,成大事前固然可与他同甘共苦,但称帝建国后必然会猜忌诛杀功臣。正因为深谙“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朱升仅做了1年多的翰林学士,便以老迈多病为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的要求。朱元璋起初不肯放朱升回乡,但见到他去意已决,便只好点头应允。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在家中寿终正寝,享年72岁。
朱升辞官归隐前,曾恳请皇帝赐予其子朱同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并得到朱元璋的同意。但让朱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死后15年,轰动全国的“郭桓案”爆发。朱元璋为惩治户部侍郎郭桓等人盗卖官粮的罪行,不仅将他们全部剥皮实草,而且还下令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员全部处死。当时,朱同担任礼部右侍郎虽然才1个月,但也受到牵连被杀,实在是冤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