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6 14:28:50 阅读:148
四川东北部4000多年前,一个历史上以刚勇尚武著称的族群出现,这个族群被称为巴人或巴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巴人故里
种族
巴人(賨人)或巴族
分类
社会
出现时间
4000多年前
目录
1定义
2文化
3传说
4达州市
5达州概况
折叠编辑本段定义
巴人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复杂的概念。关于巴人的来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古代大致以川东、鄂西为中心,北至秦岭大巴山南麓,东至湘西、鄂西(含三峡),西至嘉陵江流域,南及黔中地区通称为巴。 居息繁衍在这个地域内的古族被通称为巴人。巴人,也泛指生长在巴国和巴国属地范围内的所有人,以及从巴迁徙至其他地方的人,而可以不论其本来族别如何。现代一般指重庆及周边生活的人群为巴人。然而,活跃在4000多年前的历史舞台,2000多年前突然消失,古代巴人所留给后世的谜团,依旧无法破解。
4000多年前,一个历史上以刚勇尚武著称的族群出现,这个族群被称为巴人或巴族。由于在现有文献中,关于巴人和巴文化的记载少而零散,所以对巴人历史和巴文化的起源,学术界历来有着多种说法。达州罗家坝遗址就是其中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川东北境内州河渠江流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厚重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渠县城坝遗址和汉阙等,一座座丰碑铸就了达州那座"巴蜀秀壤,文化古城"。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
2017年05月19日今天,将"巴文化"单独列为中华文明中一种"文化"考察,刘兴国认为,首先要了解巴文化哪些地方有别于华夏和百越文化。因此,必须要弄清巴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1)大量使用巴巫符号,多刻铸在青铜器和印章上;(2)巫鬼文化异常发达,以致在巴山南北尤其三峡地区形成一个颇引人注目的巫文化圈,传奇甚多,来源甚古,与众不同;(3)乐舞发达,人民能歌善舞,其青铜乐器以錞于为重器;(4)崇拜白虎(廪君蛮)与畏惧白虎(板楯蛮)信仰的共生和交织;(5)具有丰富而源远流长的神女崇拜文化传统;(6)"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
巴山渠水是巴文化起源、形成和传播发展的中心地带,巴文化的很多文化事象从古到今在这里显现并得到传承。刘兴国认为,巴文化在达州有五大特点:一是"中国龙文化之源--龙蛇巴人故里";二是"远古巴文化的圣地--巴山大峡谷";三是"春秋巴国--罗家坝遗址";四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源头--賨人賨赋";五是"从巴人到现代土家族演变的典型--宣汉土家"。
夏商时期活动在巴山南北的巴人称为"龙蛇巴人",龙蛇巴人包括巴人、崇人、濮人等远古族群。龙蛇巴人是夏部落联盟成员,夏禹以"交龙"为图腾。上古龙、蛇不分,巴人旗帜为"蛇",故称为"龙蛇巴人。"达州古有"蛇龙县",蛇龙县即今开江县,可以说"中国龙文化"的源头在达州。
巴山大峡谷是"远古巴文化的圣地"并非虚构,巴山大峡谷所在的观面山就是中国最早的三大奇书之一《山海经》所记载的"鬲山"。《山海经》记载的是夏商时期的传说,书中传递了"巴人、巴国"最早的信息,是"女娲补天""巴蛇吞象"等中国神话的源头。根据"鬲山"即观面山这个地标,可以证明巴山大峡谷及周边地区就是《山海经》描述的远古巴地各部族、各族群所创造的"巴文化圣地"。这个时期的"巴文化",可以称之为"巴地文化"。
罗家坝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显示了以罗家坝遗址为中心,以前、中、后三河,大宁河、任河、南河、渠江等水系为网络,北出汉江,南下三峡,东向夔巫,西去嘉陵的春秋巴子国巴人活动的范围。罗家坝遗址应是"春秋巴国"文化的实物证据。
远古夏族崇人是巴山渠水间最古老的族群。秦汉统治者为优待崇人和归顺的巴人,采取了优抚的政策,所征税赋称为"賨赋"。秦昭襄王与巴人所订立的互不侵犯盟约,承认巴人相对独立,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之先河。
土家族是聚居在川鄂湘黔渝毗邻地区古代巴人融合其他族群,在宋元后土司制度的实施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宣汉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也是四川历史上唯一有土家族土司的地方,从巴人到土家族的演变脉络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清晰,从巴人到土家的历程也就是巴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
达州地域的巴文化还有更多的特色内容,如巴盐文化、巴山古道、巴山民居、巴人山歌、巫医巫舞等等,都是达州巴文化独特的呈现。
由于在现有文献中,学术界历来有着多种说法。零星记载给后人留下太少的线索,却又给予太多的猜想。史学界多数认为巴人起源于清江流域和汉水流域,但在考古发掘中却很难得到出土器物的印证。偏偏在没有多少记载的峡江和川东北,却发现了一系列巴人和巴文化遗迹,达州罗家坝遗址就是其中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川东北境内州河渠江流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厚重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渠县城坝遗址。而渝东北开县的姚家遗址、余家坝遗址、红华崖墓群、长榜墓群和温泉窖藏出土的大量文物也是巴文化的体现。
"巴"的地域范围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鄂西、西达川东。巴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
古代巴人有着丰富的神话,巴人神话分为自然神话和社会神话两大类。自然神话年代久远,难以表现;社会神话主要有英雄神话、起源神话、神女传说以及巫医传说等。
巴人丰富的神话传说是其口头文学取之不竭的源泉。这些脍炙人口的题材,不仅在巴人中世代相传,秦汉以后还被润色整理记入各种汉文书籍中,而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东传楚地,对楚国文学中的巫文化成分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楚辞题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千古流芳。
如今在大巴山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使得达州的山山水水灵气倍增。如"女娲补天""神女传说""巴蛇吞象""神兵"等等,透露了远古巴人勤劳奋进、忠诚勇武的种种信息。
传说之一:人首蛇身的女娲
上古时期,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发生争斗,共工战败,一怒之下,一头撞向不周山,将联系和支撑天地的支柱折断。大地向东南方坍塌,天空向西北方倾斜,还撞出了一个大窟窿,滔滔天河水从这个窟窿中倾泻而出,大地一片汪洋,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备受煎熬。
女蜗十分悲痛,她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代替了天柱,把大地固定下来,又用大巴山上的葛藤把四处漂移的天空系住。
天地虽固定下来了,但天上的窟窿却一时堵不住,女娲想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最后,她向伏羲求助,伏羲告诉她,天是由阴阳五行孕育而成,属阳,必须用地上相对应的五行之物经七七四十九天烧炼,达到阴阳调和,天空才能补上。女娲于是就地取材,开始炼制五色神石。女娲一个人手忙脚乱忙不过来,这时躲在山洞逃过水难的巴蛇主动帮忙。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补天神石终于炼成了,女蜗和巴蛇一起托起石浆,奋力将天空上的窟窿堵住了,完成了补天的壮举。
后来,人民为了感念女蜗和协助她补天的巴蛇,就将女娲和巴蛇一起供奉朝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娲娘娘人首蛇身的模样了。
传说之二:再也长不高的马桑树
远古时代的马桑树长得极为粗壮,高大挺拔,直伸到天上玉皇大帝宫殿周围,这是人间到达天上的通道。
孙猴子当了"齐天大圣"之后,过不惯清冷寂寞的天宫生活,不时私逃出外游玩,惹是生非。玉帝闻奏大怒,立即派遣二郎神率领十万天兵天将,前往花
果山,捉拿孙猴子。老孙慌慌张张爬上马桑树想看个究竟。它一直往上爬,爬上树梢,手搭凉篷一看:啊!又到了天上。孙猴子从树梢一纵,飞进了"玉慈宫",不料一脚绊倒了玉皇大帝的"镜水瓶"。瓶中的水哗啦啦地倾下人间,顿时河水猛涨,人间惨遭浩劫,百姓无法安身。
玉帝降旨给大禹,令其治水。大禹带领巴人,劈山修渠,筑坝修堤,防止洪水漫延。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命令巴人把所有马桑树砍下来,截成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段,每段均为三尺长的木桩,打桩,排水。终于疏通河道,治理了洪水。从此,马桑树再也长不高了。
传说之三:"神女"故事
"神女"之名出于巴人巫文化的鬼神崇拜。巴山峡川中到处有神(仙)女的传说。如"仙女岩""神女泉""神女峰"等等,最著名的是巫风流传到楚国,就有了"巫山神女"的故事。
"巫山神女"之说源于楚宋玉《高唐赋》。后世人欣赏宋玉的文章,认为宋玉描写的是巫峡中的神女峰化为神女为楚王"荐枕席"。实际上,巫山神女所指的为巴人的盐泉。楚王夺取了楚人生存命脉所系之食盐供应地巫山地区,故宋玉写文章为楚王歌功颂德。
巫山神女是盐神。除宋玉文章以外,还有盐水女神的传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巴人廪君射死了盐水女神。
传说之四:巴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巴蛇吞象的传闻后来又演变成"人心不足蛇吞象"。
所谓巴蛇吞象的传闻,通常都理解为大蛇能够吃下成年的大象。自然界真的曾经有过这么大的巴蛇吗?据考证:目前地球上的大象主要有亚洲象和非洲象,它们肩高3米左右,体长5-7米,体重5吨左右,象牙长达2米左右,非洲象的体型比亚洲象大。显然,目前地球上最大的蛇,是不可能吞食下成年大象的。
鉴于此,关于巴蛇吞象传闻应该是巴人以"巴"为名,而"巴"有大蛇之意,因此巴蛇吞象的故事,可能记录有巴人驯服大象的内容。在《山海经·中山经》对大巴山地区的描述里,当时的大象属于常见动物,巴人为了驱赶和制服大象,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巴蛇吞象的故事。
传说之五:妇好征伐巴人
巴人在商代已经是很多小的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称为"巴方"。巴方的势力使商王朝的都城商丘受到威胁,商王武丁派妇好去征伐巴人。妇好是商王的妻子,也是商王朝的著名女将军,曾经南征北战,为武丁时期商王朝的中兴立下过汗马功劳,生前掌握着军事和宗教祭祀大权。
妇好多次攻打巴方不克,武丁与妇好还设埋伏挖陷阱来消灭和捕捉巴人。但是巴人不屈服于商朝和妇好,往西南方向退避到汉水中上游及长江三峡之间巴山地区,并倒向了周人并大力支持周的反商。
传说之六:"神兵"板楯蛮
巴人在秦汉被称为"板楯蛮"。板楯即用木制成的盾牌,是一种古代战场上兵士个人防御的武器。手执木盾的巴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巴渠"。带领巴渠板楯蛮攻打三秦的是刘邦的大将樊哙,至今达州还有地名叫"樊哙"。
"板楯蛮"在汉代被称为"神兵",在汉代颇受汉王朝重视。神兵之名源于《后汉书,南蛮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巴山"神兵"又起,相传他们可以撒豆成兵,腾云驾雾,声势浩大。"神兵"占州夺县,成为巴山地方的一大势力。
折叠编辑本段达州市
汉水、峡江、川东北?古代巴人来自何方
中河与后河的河水轻轻拍打着河岸,冲刷出河心的两处三角洲地带。站在河对岸看去,此地丘陵绵绵,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林木茂盛,两处三角洲仿佛大鹏张开的双翅。这就是罗家坝遗址,包括罗家坝内、外坝和张家坝,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是四川20世纪末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先秦文化遗址。中国气都达州宣汉县普光镇,后河和中河环绕的河心岛上,由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正进行着考古发掘。自1999年罗家坝遗址第一次发掘后,古代巴人主要生活区域被重新定义,即北至秦岭大巴山南麓,东至湘西、鄂西(含三峡),西至嘉陵江流域。
达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马幸辛正在整理宣汉县罗家坝遗址以及关于古代巴人、巴文化的论文。20年前这处遗址被发现时,他就与古巴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家坝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又悄然拉开序幕。此次发掘,或许还不能获得未知秘密的答案,但依然充满悬念。7月23日,记者进入第三次考古发掘点集中的罗家坝遗址外坝西南部。考古发掘已进行一段时间,一些探方中的出土器物被取走,但有的探方中,泥土仍然掩藏不住陶器、铜器和巴人骨骸。雨过天晴,阳光照耀在这些灰扑扑的物件上,有种时空倒错的感觉。
马幸辛还记得1987年那个夏天,解放以来四川最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正在进行。宣汉县普光镇,县文管所工作人员郑国平遇到了乡中心校教师罗建宏,获知罗家坝村民在修房建屋、耕田翻地时经常发现陶片、汉砖和铜器,洪水过后还拣到过青铜罐等。
惊世之谜在1999年首次掀起冰山一角。当年9月,马幸辛和省考古队、宣汉县文管所工作人员一道,进驻罗家坝开始第一次考古发掘。由于最初定为战国墓群,考古队在布方时采取打探沟的方式,发掘面积仅50平方米。"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不仅仅是墓葬,还发现了房基、灰坑、灶膛、柱洞等遗迹。此次发掘,共出土陶、铜、玉、石、骨、铁器106件,陶片2000多件。出土陶器中的带眼陶火罐、圆腹绳纹釜、豆、盆等是巴人遗址中常见的典型器物,墓葬中随葬的青铜柳叶形剑和弧刃小园钺是巴人墓中代表性物件,男性墓中还随葬有兵器。"所有线索都显示出遗址与巴人、巴文化有关系。"
第一次发掘,以超乎想像的发现,留给世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不仅是川东北首次发现时代久远、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的巴人遗址和墓葬群,而且遗址的年代被明确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而此前所知,巴人最早出现的时代在夏商时期。罗家坝遗址年代的确定,似乎可以提出新的推论:川东北是古代巴人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川东北的巴人,也许并非是外来迁入者,而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宣汉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康丕成曾到过湖北恩施,发现当地巴人遗址中出土的器物无论是规格还是制作工艺,都比罗家坝遗址出土的精美。"如果按照文明发展程度来讲,应该是文明后期制作的器物要好于文明前期的制作,巴人是否是从外地迁来的还值得考虑。"马幸辛也推测,巴人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罗家坝遗址发现了巴人墓群,或许他们是从罗家坝迁徙出去,在征战节节败退中又回到了起源地。
古战场、巴子国,古代巴人去向何处?
由于暴雨天气的影响,罗家坝遗址第三次发掘受到一些干扰。经过1个多月的发掘,200多件铜、陶、玉、骨器陆续重见天日。其中,有100多件青铜器,包括剑、矛、钺、戈、箭簇等铜兵器和锯、削刀、刻刀等铜工具,以及铜镜、铜手镯、铜印章等铜生活器、装饰件。"这次出土的器物中有些是首次出土,与过去出土的同类器物在形制上有很大不同。"尽管考古发掘还未结束,马幸辛还是有些欣慰,"又一次发现了大墓的痕迹,如果一旦确定为大墓,那么第二次发掘的大墓带来的疑问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在马幸辛的回忆中,时光倒流回2003年。当年,罗家坝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之前,曾对遗址有大致的探测,找出了遗址区和墓葬区。随后的发掘中,墓葬区的发现令人震惊。墓葬密度均在100平方米10座左右,墓内的人骨架均是头向南或西南绝大多数是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数侧身屈肢葬。从保存下来的尸骨观察,死者年龄一般在30至40岁左右,老人和小孩较少,并且男性居多。
更让人吃惊的是,惊世宝贝从一座大墓中破土而出。编号为M33的墓葬中,出土了随葬品180件以上,大部分为铜器,不仅有兵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物件,还有鼎、敦等显示墓主人身份的青铜礼器,其中3件约60厘米高,旁边还放有一个名叫"铜"的礼器,并且还有陪葬人殉、牲殉的现象。这一发现令考古工作人员欣喜若狂,"出土器物之多、种类之丰富、等级之高,在西南地区的巴文化区域内前所未有,或许这是巴国王侯之类的上层人物的墓葬。"此外,考古工作人员在墓葬中还发现,有的尸骨上可以明确看出被铜兵器刺入身体的现象:如箭镞嵌入股骨内、铜钺砍进髋骨内、铜剑插入身体内。有的尸骨肢体不全,或者骨骼位置异常。种种迹象表明,墓主人是战死沙场的。
第二次发掘,罗家坝再次掀起谜云。
传说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灭掉川西蜀国后挥师剑门关,直取长江中游的巴国,几个月后,被逐到嘉陵江流域的巴国无声地灭亡了。罗家坝遗址的墓群中出土了大量被砍杀、被箭簇射死的士兵,这是否表明罗家坝与巴国的灭亡有某种未知的联系?从罗家坝遗址出土的兵器和巴人古骨分析,这里或许曾是古战场,发生过多次激战。也许,巴人在战争失利后被赶到罗家坝一带,最后在这里归于消亡。
至今,宣汉县的大山深处还生活着不少土家族人,龙泉、渡口、三墩、漆树四个土家族自治乡,村民头包白帕、穿花边衣服、大块吃肉、住吊脚楼的生活习俗,以及跳摆手舞、唱薅草秧歌等娱乐形式,据称就是古代巴人的遗风。也许,秦灭巴后,巴族便散居各地,宣汉土家族即是巴族的后裔。在当地土家族流行的"薅草锣鼓"里就有"巴渝舞"的影子,去世后实行土葬,用凄惨、忧伤的唱腔吟诵祭文,唱孝歌,均与巴人祭祀和丧葬习俗相通。
众多遗址现身,神秘巴国究竟在哪里?
其实,在考古界密切关注罗家坝遗址的同时,重庆、陕西、湖北等地的巴人遗迹也陆续揭开面纱。每一处遗址的发现,都带来惊喜,也带来更多的猜测。康丕成心中一直充满疑问,在罗家坝如此偏僻的地方,为何出现如此多的青铜兵器和礼器,生产生活用具却比较少?第二次发掘中疑似王侯陵的大墓,是否真是一个大墓,还是多个墓葬被破坏形成大墓?
考古学界也有迷惑。数量如此众多的遗址,哪个才是巴人活动中心?哪里才是巴国所在地?在这些遗址中,都或多或少出土了比较重要的器物,似乎建立过独立的区域。但又没有找到城墙的痕迹,好像又建立不起都城和王国的判断。由于传统上认为,巴国的文化中心在三峡一带,所以全国考古界在三峡开始了大规模的集中考古行动,试图探询古代巴人的行踪,破解巴文化之谜。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副队长孙智彬曾经主持忠县中坝遗址考古,如今还在继续中坝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当年,中坝遗址大量出土文物中,有一些不见于外地、也不见于以前的特色鲜明、品种众多、连续发展的商代到战国时期文化遗物。他认为,在整个峡区考古尚未有超过中坝的发现之前,应可以视中坝为巴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8月1日,在孙智彬拥挤的办公室,他告诉记者,对巴人和巴文化的起源、发展、消亡,学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由于尚未找到古代巴人的政治中心,一切疑问仍难以解答。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俞伟超曾说,三峡库区考古找到了双堰塘、李家坝、井沟三处巴人的中心遗址。然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巫山双堰塘遗址考古中,没有发现高档的礼仪用具,玉器极少,只有残璜饰和园片饰,陶器为日常生活用具,从这些发现很难确凿地说是大型中心聚落。而在李家坝同期遗址中也没有找到大型聚落的建筑遗存。对于井沟遗址,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江章华更做出大胆推测:"这一区域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征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十分接近,因此其年代分期可以参照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商代,基本的陶器组合是敛口罐、小平底罐、高把豆、鸟头把勺、管锥状足鬶等三星堆文化的典型陶器群,建议命名为三星堆文化川东类型。第二阶段为商末西周至春秋,基本的陶器组合是尖底杯、尖底盏、尖底罐、喇叭口罐、高领罐、釜等十二桥文化的典型陶器群,建议命名为十二桥文化川东类型。"
面对既证实文献记载又提出新猜测的考古发现,或许可以推测,巴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疆界,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心,因此史书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记载语焉不祥,更多的是传说。或许也可以推测,历史记载巴人有很多姓氏,也许一个姓氏就代表一个部落民族,由于巴人没有建立起类似蜀人那样的神权统治,或是中原人那样的政治统治,所以巴人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巴国"并不存在。
由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始,也许在今后5年,罗家坝遗址很难得到国家文物局许可再次进行主动发掘。目前,罗家坝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仍在进行,考古学家们对巴人遗址的研究仍在继续。也许神秘的巴国隐藏在云山雾海深处,正静待后人去掀开神秘面纱……
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文化堆积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遗址,文化堆积为11层,文化层最深达2.75米,涵盖了两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次发掘,使罗家坝遗址名声大振,并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至2004年,已发现生活遗址区和墓葬区共2万多平方米,灰坑24处,墓葬23座,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巴人墓葬特点:集中排列有序,墓向或坐北向南偏东,或坐南向北偏西,均是狭窄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骨骸多数清楚,墓葬与墓葬之间多次叠压打破,时代都为战国中晚期。所有发掘的墓葬都具有巴人墓葬典型的组合器。男性墓葬以兵器为主,有青铜剑、矛、箭镞及陶器釜、罐等,女性墓有纺轮、串珠、玉管等。据初步统计,该遗址已出土青铜器30多件、陶器40多件和数百件陶器残片,许多器物在罗家坝是首次发现。
折叠编辑本段达州概况
达州,位于四川省东部,辖4县1市2区,幅员1.66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万,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素有"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之称。
达州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历为州、郡、府、县所在地。距今约4000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堪称我国古代文化瑰宝。渠县汉阙存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汉阙群。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当年13万巴渠儿女参加红军,2万多人英勇捐躯,孕育了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等50多位共和国将帅。
达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四川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是全国179个公路运输主枢纽之一和全省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城市之一,达州火车站是西南第三大火车站,达州机场可直飞成都、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渠江航运直通长江,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是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达州物产丰饶,资源富集。是全国、全省的苎麻、商品粮、油料、生猪、肉牛、中药材、茶叶生产基地,享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香椿第一县的美称。境内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28种,天然气资源量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6600亿立方米,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煤炭储量7.3亿吨。达州自然景色绚丽多姿,森林覆盖率达到39.9%,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10余处。
达州产业完备,前景广阔。达州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已形成能源、冶金、建材、机电、食品、医药、纺织、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为主体,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全市"1+7"园区发展格局初步构建,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已成为川东北地区建成面积最大、设施最完善的工业园区,规划在建的市秦巴物流园区及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加快建设。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9.2亿元,增长15.1%,位居四川省第六位。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9亿元,同比增长14.9%。
站在"十二五"发展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起点,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的奋斗目标,围绕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主基调,坚持三化同步、三业并重的基本思路,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文旅靓市的发展路径,奋力推进"七个加快":加快建设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高地、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和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和区域文化中心,在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走在前列。力争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300元、11630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均实现翻一番以上的目标。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