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6 14:28:46 阅读:97
六十一蕃臣像,也称"蕃像"、"宾王像",在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有两组石人群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61尊石像与真人身高相仿,装束却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披发左衽的,但全部双足并立,两手前拱,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而他们的头却已不知去向。
过去,许多人认为他们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外国首领或客使,但经过多年考证发现,这些石像大约建成于武则天去世后,是唐中宗仿效高宗为"阐扬先帝徽烈"在昭陵刻立蕃酋石像的做法,于景龙初(707-708)在乾陵立的蕃臣石像,其目的同样为了阐扬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徽烈"。而这些石像,是已经归顺唐朝任各种官职的原少数民族酋长像。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六十一蕃臣像
外文名
The sixty-one foreign ministers as
始建朝代
唐前期
省份
陕西乾陵附件
目录
1修建历史
2无头缘由
3相关记载
4石像身份
折叠编辑本段修建历史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
石像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都镌刻着姓名、职衔、族属以及属国国别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蕃臣"。这些文字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大都漫灭不清了,只有七尊石像上的残存文字还依稀可见,从这些文字可知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康国王泥涅师师、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朱俱半国王斯陀勒、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
折叠编辑本段无头缘由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
现如今,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人的脖子上有头被砸掉的痕迹。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些头颅的下落如何呢?这是围绕着六十一藩臣像的一大谜团。
折叠相关传说
据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
六十一蕃臣像背面刻字
六十一蕃臣像背面刻字
的头砍掉了。但据历史学家考证,八国联军侵华时根本没有到达此处。因此,这种说法纯属民间传说,不能成立。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明朝,当地流行瘟疫,病死百姓不计其数。百姓认为瘟疫来源可能是这些石人在作祟,所以将石像都砸掉了头。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可信性,但缺乏直接证据。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据说,明末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到乾陵附近的庄稼地里践踏粮食,第二天就煽风点火地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说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当地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
折叠考古意见
但考古学家认为,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灾,可能毁于1555年1月23日发生在陕西华县一带的关中大地震,因为这次地震震级高达8-11级,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
折叠有待探究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藩臣像断首当在宋、元、明三朝,宋朝人游师雄曾考察藩臣石像并留下文字记录,可见那时石像还完好,明朝人李梦阳在一首诗中记载了石像断首折肢,由此断定石像被毁的时间范围应当无误。在这段时间中,金、元都曾经统治过陕西,这两代都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创建的。金代由女真人创立,祖先在唐代为黑水和粟末,藩臣像中可能有族首领。元代由蒙古人创建,突厥人是其祖先的一支,而武则天时代在唐为将军的突厥首领不下数十个。藩臣像中的突厥族人可能是最多的。在金、元两朝,感到同族首领侍立于陵前有辱本族颜面而把石像砸毁,不是没有可能的。不过,也有专家对记者的这个论点提出异议,假如石像毁于金、元两代统治者之手,那为什么只砸掉了头,而不是毁掉全部石像呢?这样岂不是更给后世之人留下胡人侍立于陵前的口实吗?看来,关于六十一藩臣像头颅的下落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大胆假设。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
宋朝时,曾有人对35尊石像上的文字做了记录,他们中包括来自唐安北都护府的回纥诸部都督,来自安西都护府葱岭以东各国首领、都督,来自北庭大都护府属下的西突厥及吐谷浑诸都督。从这35人的官衔来看,真正的客使及侨居长安的外宾不过五、六人,其余全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质宿京师的诸属国国王、王子,其中有很多是唐朝的将军,同时受命兼任唐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蕃臣的品级几乎都在三品以上,一品官也不在少数。从边境各族首领接受唐中央王朝的敕封、任命并得到唐朝廷如此高的官爵俸禄来看,他们是唐朝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通过这些石像身份的确认,说明了唐王朝统治阶级具有多民族成分的特点,以及唐王朝疆域的广大。
因为这些人来自唐朝的蕃国,因此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六十一蕃臣像",现在为彰显和平友好,称他们为"宾王像"。
折叠编辑本段石像身份
乾陵陵园中的石人,除司马道两侧的文武侍臣和仗马旁边的"进马"以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石像。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蕃像"、" 诸蕃君长像"或"宾王像"。唐朝以前,坟墓上很少设置蕃像,除西汉霍去病墓石刻中有"马踏匈奴"和"野人"像以外,其他坟墓尚无设置蕃像的记载,帝王陵墓中更无设置蕃像者。但到了唐朝,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乾陵中蕃像大量出现,这是乾陵石刻的一个显著特点。
乾陵中蕃臣像大量增加,并分两为组,每组南北4行,东西8排,分别侍立于南门阙内的东西两侧。其总数达到60余人。从有关资料来看,乾陵蕃臣像的增加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民族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国力空前强大,统治势力北逾大漠,西越葱岭,达到中亚的两河流域。周边少数民族与唐的往来十分频繁,"四夷酋长"多被任命为唐朝的地方官,同时在朝廷担任十二卫大将军等职。根据这种情况,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在埋葬武则天时,就仿照唐高宗埋葬太宗时的做法,把当年曾"侍轩禁者"即曾在朝廷中任职的蕃酋60余人雕刻成像,置于乾陵,以反映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权力及各民族对唐王朝的臣属关系。宋人赵楷在为游师雄《乾陵图》所写的"记"中说:"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58]后人多据此发挥,认为这些蕃臣是营建乾陵时前来助役的人或者是前来祭奠唐高宗的人。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乾陵有些蕃臣像的衔名有"故"字,也就是说,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死亡之前,他们就己经死了,是不呆能来助役或参加祭奠活动的。核实而论,这些人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归附唐朝,并在唐朝担任过高级职务的少数民族首领。
乾陵蕃臣像最初可能是64个,每个石像的背部都刻有像主人的断衔和姓名。到北宋时,蕃臣像只存61尊,且"姓名漫灭"。陕西转运使游师雄"访奉天县旧家所藏拓本完好者摹刻四碑"[59]。可惜的是这四通石碑到元代仅余其三,且有残损。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只录出39人的官衔和姓名。清初叶奕苞在《金石录补》中录出38人。到现在,乾陵蕃臣像上留有名衔者仅6人,其官衔姓名可考的也只有36人。这三十六人中,有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各二人,其余都是来自安北、北庭、安西等都护府和少数民族首领。其中安北都护府属下回纥诸部酋长有:"故左威卫大将军兼金微都督仆固乞突"、"故左卫大将军兼燕然大都督葛塞匐 "、"左威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结黉蚕匐肤莫贺咄"。北庭都护府属下西突厥诸部酋长有:"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十姓可汗阿史那元庆"、"左威卫将军鹰娑都督鼠尼施处半毒勤德"、"故右威卫将军兼洁山都督突骑施傍靳"、"故左武卫将军兼双河都督摄舍提暾护斯"、"故左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处木昆屈律啜阿史那盎路"、"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节"、"右金吾卫大将军兼大漠都督三姓咽麺叶护昆职"、"十姓可汗阿史那斛瑟罗"、"右领军将军兼千泉都督泥孰斤阿悉进度悉波"、"故右金吾卫将军兼俱兰都督阙俟斤阿悉吉那靳"、"故右卫将军兼颉利都督拔塞干蓝羡"、"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故左武卫大将军突厥十姓衙官大首领吐屯社利"。安西都护府所属诸族酋长有:"故右骁卫大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素稽"、"故右武卫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回地罗徽"、"龟兹大首领那利自阿力"、"疏勒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璥"、"朱俱半国王斯阤勒"、"播仙城主何伏帝延"、"康国王泥涅师师"、"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右骁卫大将军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波斯大首领南昧"、"大首领可汗颉利发(残)"。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及使臣有:"吐浑青海王附马都尉慕容诺曷钵"、"吐浑乐王徒耶钵"、"吐蕃大酋长赞婆"、"吐蕃使大论悉曩热"、"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默啜使葛暹嗔达干"。这36位蕃臣只是乾陵蕃臣的一部分。其数量己远远地超过了昭陵的蕃臣像。这些蕃臣的官阶也很高,大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官。这说明,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在朝中任职的情况更为普遍。
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后期遭到很大的破坏,"仆竖相半",多己无头。到本世纪初,所有石像"头部均己失去"。关天这些石像无头的原因,现在还不明确。相传石人成妖,践踏庄稼,被当地百姓打掉了头。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又有人说,蕃像头可能是在近代被外国文物贩子掠走。这种说法也没有可靠的证据。从有关资料分析,这些蕃臣像的破坏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明代以来关中地区所发生的大地震中,可能有一些蕃像仆倒,甚至摔坏。但大部分蕃像的头可能是被人故意打掉弄走的。由于这些石像的头部均失其所在,我们己无法弄清这些蕃臣的具体相貌。从现存石刻状况来看,这些蕃臣的服饰和发型是不尽相同的,大多穿窄袖阔裾服,装,也有个别的袖胡较长,有圆领、大翻领或斜叉领,腰束带,脚穿靴,双足并立,两手前拱,头发有卷发,也有披发。雕刻工艺都是相当高超的。站在这些蕃臣像前,我们还可能相见当年朝堂中蕃臣侍立的场面。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