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乾隆在位60年,为什么没培养出一个好接班人?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2-22 20:57:02 阅读:113

文章导读: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清朝皇室向来重视皇子的教育,严格要求皇子读书。乾隆总结了皇父、皇祖两代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特别加强了对皇子们的管束,达到了...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清朝皇室向来重视皇子的教育,严格要求皇子读书。乾隆总结了皇父、皇祖两代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特别加强了对皇子们的管束,达到了近乎苛刻的严厉程度。在清朝帝王中,乾隆的做派绝对是强硬且传统的。

其后即位的皇十五子永琰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他从6岁开始便跟随师傅读书。每天天刚蒙蒙亮,永琰就被保姆从睡梦中摇醒,随着太监来到上书房接受严格的教育。永琰虽然不能算是一位有为的皇帝,可就读书而言,却是难得的勤奋认真。

乾隆三十七年,年仅13岁的永琰便学通了许多儒生一辈子也读不通的五经。乾隆见孺子可教,然后又命工部侍郎谢墉教他学习今体诗,命侍讲学士朱珪授他古文和古体诗。这段刻苦努力的学习过程,为他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众多皇子中,永琰以“克勤力学”著称,他曾经在回忆他的这段学习经历时说,自己“悟性迟钝”,只有通过勤奋来弥补,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这样才能学到知识。年幼的永琰常常以不学为戒,因此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每每学到深更半夜,还手不释卷,当然他读的都是圣贤的典籍。

长大后的永琰同样强调“勤”,曾经说:“自天子以至庶民,如果都知道勤的重要性,那么万事就都能有条有理。如果不勤,那么求学的人就会安于下流而不能进步。治理国家的人会惰于办事而使政务荒废,还怎么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永琰尚在年幼时,乾隆帝有一次见到他手上拿着一把折扇,上面的题画诗句落款有“兄镜泉”三字,询问之后知道是十一阿哥的手笔。“镜泉”是十一阿哥为自己取的别号。乾隆立即对小兄弟俩讲了一番大道理:干这种附庸风雅的事,实在不是适合皇子做的事情,皇子读书,应该讲求大义,使之有益自己立身,这些虚文都是读书人的陋习,你们还在童年,应该加强修养才是,怎能学这种浮伪的东西?

乾隆皇帝为了防微杜渐,尽早地去掉他们这种尚在萌芽状态中的不良习气,特派人将这番话写出来贴在皇子书房中的墙壁上,还让他们“触目儆心”,永远不要忘记大清是以“国语骑射”为本的。

这番教训,给了永琰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嘉庆九年二月,已经做了皇帝的永琰也颁布了二道类似的上谕来告诫自己的子孙。他说:词章之学,本属末节,何况我朝家法世代相传的是国语骑射。所以满洲语言文字和骑马射箭的武艺才是你们最为应该勤加练习的,如果以风雅自命,想与汉族文人学士比争高下,那就是舍其本而务末了。永琰这段话多么像他的父亲乾隆当年教训他时的口气,可见他当时的学习有多认真、仔细,做到了“无所遗漏”和“学以致用”。

经过这么训练而且自己又好学的永琰,在长大以后,品格端方,为政勤勉,循规蹈矩,待人宽厚,而且能够自我约束,他多少能体恤民生疾苦,一心想有所作为,做个好皇帝。

然而,乾隆算是一位明君却算不得是教子高手,在他的高压之下永琰苦读圣贤之书,却变得因循守旧而又书呆子气。当年大清还是盛世之时的乾隆皇帝自然没有料到,在他晚年时王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场腐败成风、人口迅速增长加上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时刻危及着江山社稷。

面对这样的局势,熟读圣贤书而又恪守传统礼教的永琰根本无法应对,从后来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而最终失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作为皇帝,永琰没有个性、生气和雄才大略,他始终是一个勤勤恳恳但缺少才气的儒雅仁爱之君。清朝的统治,不可避免地在永琰的手中继续衰败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