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词坛文豪辛弃疾,曾在5万敌军中活捉叛徒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2-18 09:57:02 阅读:141

文章导读: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辛弃疾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1162年,一名只有22岁的年轻人,率领50骑兵悄然潜入拥有5万士兵的金国军营,活捉叛徒张定国,然后直奔南宋朝廷。当时的南...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辛弃疾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162年,一名只有22岁的年轻人,率领50骑兵悄然潜入拥有5万士兵的金国军营,活捉叛徒张定国,然后直奔南宋朝廷。

当时的南宋与金朝处于对峙状态,而且一直宋弱金强。当这位年轻人把叛徒扔在朝堂时,南宋举国士气为之一振,就连皇帝宋高宗也不禁对此大声赞叹。

“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稼轩记》

这位年轻人,正是人们所熟知的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在词坛上,他与北宋的苏轼齐名,两人并称“苏辛”。在常人的心目中,无论词人还是诗人,都是文人。

那么,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和勇气,让一介文人辛弃疾做出如此英勇的事情?

其实,作词写文只是辛弃疾的“余事”(业余爱好),他真正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领兵打仗、抗击金军、收复大宋山河的“气吞万里如虎”的大将军。

可惜,辛弃疾开局的精彩,却未能延续到最后。他的一生传奇而跌宕,曾身居高位,也曾多次被撤职。在文学方面,由于词作的瑰丽无比,他被后人称为“词坛飞将军”。这是荣耀,也是辛弃疾的终身遗恨。

生逢乱世,自小深藏凌云壮志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此时的山东是被金国占领的沦陷地。在这里,宋朝子民并没有真正驯服于金人的统治,抗金起义时有发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辛弃疾渐渐长大。

他的祖父辛赞,虽被任命为金朝的开封知府,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终生致力于收集金国情报。他等待着与南宋里应外合、抗击金军的机会。

辛赞不但自己周游各地,观察金国辖区的城市重镇、山川河流,而且还常常带着辛弃疾一起去。在这种耳提面命的爱国教育之下,辛弃疾自小就懂得情报搜集的重要性,以及时刻谨记自己宋朝子民的身份。他继承了祖父的遗志,一心想着收复大宋江山。

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利用家财组织了一支2000人的义军,投奔当时在金国占领区由耿京带领的抗金义军集团,当了一个“上马击贼,下马草檄”的军中书记。

当时,金帝完颜亮正率60万大军攻击南宋。耿京派辛弃疾等几个人去南宋与朝廷建立联系。但当辛弃疾他们回程的时候,却惊闻叛徒张定国杀害了耿京的消息。

愤怒莫名的辛弃疾马上招募了50骑兵。他们用棉布包好马脚,自己嘴里咬着木条,穿上金兵盔甲,趁着夜色悄然潜入拥有5万金军的营寨。

辛弃疾让人告诉正在与金国将领畅饮的张定国,外面有人找他。当张定国醉醺醺走出来,还没看清楚来人时,辛弃疾已将他一手提上马背,迅速窜出金军大营,直奔南宋。

自此,辛弃疾就终生留在南宋的土地上。但是,由于南宋朝廷内从未停止对金国是“战”还是“和”的争执,勇猛的辛弃疾一时也得不到重用。他先后担当过很多文职工作,等到宋孝宗继位,辛弃疾才有了参与论兵的机遇。

宦海浮沉,只为等待领兵作战的机会

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养子,他希望自己当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因此南宋朝廷“主战”声音越来越大。

人微言轻的辛弃疾根据自己对金国的了解,用心写出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上呈宋孝宗。他认为,“战”是肯定的,但金国依然兵力强盛,不能硬攻,需要等待它内部分化的机会。宋孝宗对辛弃疾反对自己马上出兵这一点,感到不满。于是,宋孝宗没有采用辛弃疾的抗金策略,也没有重用他。

对此,辛弃疾的词《鹧鸪天》表达了满心无奈: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我那费尽心思所写的抗击金军的策略,只能拿去给东边的人家,换回一本学习种树的书。)

转机出现在1175年,南宋多个地区出现“茶寇”(茶商负担不起重税,干脆不交,并组织武装力量自我保护)。对此,朝廷官兵多月来也没有平定。于是,朝廷派辛弃疾前往。没能用在对外战场的兵法韬略,被辛弃疾用在平定内乱之上。三个月不到,他便肃清茶寇。

宋孝宗奖励他当了湖南安抚使(掌握湖南军政大权的一把手),并批准了他建立“飞虎军”的申请,辛弃疾的仕途迎来曙光。

对此,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时,辛弃疾向宋孝宗上奏一份《论盗贼劄子》,表达了对宋孝宗知遇之恩的感激,决心大干一场:

“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

(我一个人常常徘徊在危险当中,如今承蒙皇上看重。我一定做出成就报答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当他自筹军费辛辛苦苦建立起一支震慑一方的军队时,却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说他建军期间贪污、摊派军费。

辛弃疾有冤难诉。朝廷无法给他划拨军费,他只能四方活动筹集军费,这成了贪污罪状。宋孝宗心知朝廷没有给予辛弃疾在军费上的支持,但面对一笔糊涂账,亲手提拔辛弃疾的宋孝宗,也亲手把辛弃疾推出官场,撤销他一切职务。

就这样,辛弃疾在1181年第一次中断仕途。但无论何时何地,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他的将军梦。当他看到满山的松树,松树是等待他检阅的精兵:

“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

当他看到红花,花儿也化身女兵:

“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念奴娇》

(辛弃疾觉得眼前的红花,就像战国时期的孙子给吴王阖闾训练的女兵那样。)

甚至当他为朋友祝寿,也忍不住感慨一番报国情怀: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

(等到我为国家收复山河之后,一定再好好为先生祝寿!)

这痴痴等待,一等就是十年。

几起几落,壮志不酬,谁揾英雄泪?

1191年冬天,宋孝宗的继任人宋光宗,重新起用辛弃疾。此后三年间,辛弃疾先后担任过福建提点刑狱(省一级司法长官)、代理福建安抚使、福建安抚使,中间也曾被召回临安当了半年京官。

然而,耿直性子的辛弃疾得罪不少人。为了做成一件事,他有时会不拘小节、不管规则或者潜规则。

于是,从1194年到1196年,他又遭到了别人的四次弹劾,罪名还是贪。每一次被弹劾,辛弃疾就被降一次职。后来降无可降,他再一次被撤销所有职务。

这一撤职,又过了8年。期间,辛弃疾总是梦到训练士兵的场景。他所有的悲愤与无奈,都融在词里,一首《破阵子》,写出他深重的愁绪: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深感自己年华已逝,但仍壮心不已。1203年,他又突然收到朝廷任命——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又调为镇江知府。

这是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宁宗对他的起用。辛弃疾同往常一样,不介意官阶高低,只要能重返仕途,就是在追逐梦想的路上。64岁的他,依然满腔热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

(还有谁会问,廉颇这么老了,饭量还好吗?别人不问,我自己得问。)

但是,尽管辛弃疾很想实现收复山河的梦想,他也从未忘记过搜集情报的重要性。重新出仕以来,他一直在做这件事。辛弃疾认为,现阶段金国兵力依然强盛。他知道宋宁宗有心北伐攻打金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不知敌情的状态下贸然出兵,只会遭遇失败。

当辛弃疾把自己的意见上呈朝廷,急功近利的宋宁宗没有理会他,甚至把他调到后勤位置。也就是说,不让他参与北伐。

既然辛弃疾不受皇帝待见,攻击他的人又出招了。1205年,辛弃疾第三次被撤职。翻来覆去的折磨,让年逾花甲的他愁闷至极。不久,辛弃疾便卧病不起。

讽刺的是,由于没有听从辛弃疾的建议,战场上的宋军屡屡战败。朝廷又想到要请辛弃疾出山。这一次他被任命为“枢密院都承旨”,这是南宋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军权的重要职位。

但是,处于弥留之际的辛弃疾已经无法接旨。1207年9月,他不甘心地带着满腔未酬的壮志,离开了人世,终年68岁。

辛弃疾终其一生,都想当一个带兵上场杀敌的将军。但是,他在南宋四十多年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而偏偏他写词的业余爱好,将他的万丈豪情与磅礴大气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后人尊称他为“词坛飞将军”。

这到底是遗憾?遗憾?还是遗憾呢?

在1174年,辛弃疾曾写过一首《水龙吟》,其中最后几句或许可以表达他人生最后的心绪: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这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只是,辛弃疾一生慨慷豪情,心系家国,他断断不愿意我们想象他流泪的样子。那么就让我们以他《贺新郎》中的词句怀念他吧: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觉得青山多么漂亮妩媚,想来青山也是这样看我的!)

没错,我们不会忘记,这位词坛大文豪,曾是沙场上最英姿飒爽、果敢决断的俊美郎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