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张辽本来姓“聂”是怎么回事?张辽的本名是什么?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2-18 07:09:01 阅读:155

文章导读:张辽本来姓“聂”是怎么回事?张辽的本名是什么?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张辽作为后世传颂的“五子良将”之一,而且还是他们当中排名第一的,可以说如果不是极强的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过,张辽...

张辽本来姓“聂”是怎么回事?张辽的本名是什么?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张辽作为后世传颂的“五子良将”之一,而且还是他们当中排名第一的,可以说如果不是极强的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过,张辽虽然名字叫张辽,但是他却并不是张家的后人,他的祖先名为聂壹,这个人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物,是马邑之谋的发动者,但是他既然姓聂,为什么到了张辽这里却姓张了呢?张辽的本名叫什么,为什么要改名字?他改名字和汉武帝有关系吗?

张辽,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同属魏武帝曹操帐下的五位将军。在《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中,陈寿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其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先锋,撤军时常用这个五个人断后。“子”,只是一个量词,“五子”就是说“这五个人”。

相对其他五子良将,张辽在正史《三国志》中,十分出彩,四大段,一千八百多字,洋洋洒洒地将其一生描绘得十分详细。特别是《三国志》前两句对张辽的记载,就可给人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间,即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第一句介绍张辽的表字及籍贯,这与其他人物传记的记载没什么两样,大同小异。只是第二句就不同,具有很强的信息量。

首先,有关马邑。

马邑,秦置,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筑城名置,属雁门郡。西汉初为韩王信都,既而为匈奴所攻取,后还属汉。秦汉马邑县故治在今朔州市区西北隅。马邑地处雁门关外,遥控长城,外连大漠,是中原地区通往塞外漠北草原的必经之处,自商代便是战略要地,用兵之地。尤其到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北方的主要威胁是来自匈奴。因此,马邑不仅成为匈奴南下掳掠的重要进攻目标,还是汉人反击围剿的主要防守对象,是秦汉时期北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白登之围”时,汉高祖刘邦的进击路线是自太原道雁门入马邑而至平城;“马邑之谋”时,伏击地就在马邑周边的山谷,而单于入塞路径在秦置马邑城(今大同市左云县境)。

接着,有关聂壹。

聂壹,西汉武帝时人。《史记》称“聂翁壹”。雁门马邑人,著名的“马邑之谋”的发动者。聂壹,是雁门马邑一带的豪商,不但对匈奴十分熟悉,而且对西汉王朝边患不息十分焦虑。因而,聂壹主动通过王恢(太行令)向汉武帝建议: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从而出现所谓聂壹为设计者,王恢为推动者,刘彻为决策者的“马邑之谋”: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在马邑设伏以围歼匈奴大军,解除匈奴对汉朝北部的威胁。

然后,有关马邑之战。

聂壹亲到匈奴阵营诈降,许以马邑全县牲畜财物给匈奴,使匈奴单于信以为真,亲自带兵进入边塞。汉武帝则派五路大军三十万人在马邑设伏,想一举全歼匈奴主力。事已愿违,单于识破马邑之谋,没有率军进入伏击圈,使得在马邑埋伏的汉军一无所获。最终,汉武帝以安慰军心向天下人谢罪为由,逼迫推动者太行令王恢自杀。而聂壹的下场就不得而知。毕竟史书上并未明文记载。

最后,有关避怨。

避怨,不仅有躲避仇敌的意思,还有避免结怨,不得罪人的解释。作为马邑之谋的设计者、发动者的聂壹可谓是猪八戒照镜子,两边不是人,不但得罪匈奴一族,再也不能出塞与匈奴做生意;而且在汉室又失去功劳,围歼匈奴主力不成;甚至还闯下了滔天大祸,破坏汉匈和平。因此,整个聂氏家族根本不可能在马邑一带长住久安。所以,或是聂壹本人或是聂壹后代就改聂姓为张姓,以保全聂氏家族。

张辽的祖先聂壹设计并发动“马邑之谋”,不管是出自何种目的,但至少是以国家利益为先,顾全国家大局的精神品质依然传承一代又一代,依旧影响一人又一人。三百年后的后人张辽亦继承聂壹的精神品质:凡事以公为先,以国家利益至上。

笔者按:传承,指继承并延续下去。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先传了再承,有承上启下的意思。张辽,本是设计并发动利国利民“马邑之谋”的聂壹之后。三百年后已由聂姓改为张姓的张辽继续传承祖先聂壹的忠诚品质:以公为先,以国为重。所以说,爱国是可以代代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