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2-05 11:42:01 阅读:61
鲁景公:孟子的因循守旧与鲁国变法图强 谁才是真实?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鲁景公生存的那些年间,几乎所有的诸侯国们都相信军备力量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发端于鲁国的“尊尊亲亲”学说逐渐被大多数诸侯们所摒弃,强国们皆致力于边界的扩张,以求得战国之世可以强大的活着。孟子在齐国游走,但是并不受到齐国人的重用,跟当年的祖师爷孔子命途相当,孟子也常常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而自嘲,孟子更推崇的是所谓“道”,说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更多把战争的胜负结果明确为客观因素,而降低了人为的主观因素,这可能也是跟孟子所成长的鲁国时代背景有关系。数十年间受到周边强国的侵扰,即便鲁国人有很大的理想,也无法改变鲁国的国家格局,因此孟子最后也只能如其先贤那样回到鲁国开坛授课。在这样的时代里所有诸侯国们都有一种共识,即是强国就要蚕食周边国家,弱国便只能依附于强国。孟子的所谓“天时”很多时候非常重要,春秋伊始大多数诸侯国的战略机遇是相同的,基础条件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大多数诸侯国都是抱持着欲掩还遮的态度,往往都是小打小闹,没有真正的把战火燃烧到邻国,除了郑国、齐国、晋国等国。
春秋伊始的鲁国人因为继承了更为完备的周礼体制,所以受到诸侯国们在礼制上的推崇,举凡有任何盟会之事,鲁国人是必在邀请之列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鲁国人始终沉浸在自我之中,相应的文化教育体系也便更加完备,所以鲁国人的教育事业是相当先进的。国君和权臣们对贤人们的开明态度也允许了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并存,就是孔子曾经与三桓有所冲突,但是孔子在鲁国的教育事业也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的。当中原大地上的人们热衷于战争的时候,鲁国的鲁景公似乎对此无心参与。
时代的洪流从来不会因为任何安静的石头就停止自己的冲刷,魏国人把水利工程贯穿到济、汝、淮、泗之间,同时也把军事力量部署到这些区域,这即导致三晋的政治势力更多的覆盖到这个曾经更多归属于齐人、楚人势力控制的范围,齐国最先与魏国人展开对战并取得阶段性胜果,而西方与秦国作战,东方与齐国作战,南方与楚国为敌的魏国,终于在此后衰落,历史留给了那些更具有创新精神的诸侯国们,商鞅变法让西方的秦国成为中原诸侯国们的大患,孤守着周礼的鲁国人,注定要在此后成为历史。
鲁景公所守持的周礼,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剧变,一方面诸侯乱战不断,比如越国、宋国大多在此前后不久灭亡,一方面则是就连九鼎也因周人与秦人的战争中丢失,象征着天子威严的九鼎,伴随着周礼的没落而失踪。鲁景公即便让孟子在鲁国传道授惑,在时代大势中鲁国的衰亡似在必然,鲁景公其后三代之间,鲁国即为楚国所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