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6 14:24:27 阅读:168
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在用人方面,曹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思维超前的人,在封建阶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战乱时期,他能三次下达“招贤令”,放低姿态吸纳英才,实属不易。很多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跟随了曹操后,自身的本领和潜能才能挖掘出来,比如著名猛将于禁、张辽等等,可见曹操看人眼光之狠之准。那么,如此惜才如命的曹操,本该善待甚至是优待自己的文臣武将,何以最后杀了杨修呢,如果非要杀,为什么杀的不是司马懿呢?
这是个问题,而且历来被很多三国迷们关注,我们先来看看杨修到底是什么人吧,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看来,杨修是个头脑极其灵光的人,在曹操手下官任主簿的他,想来该是非常受器重才是,何以最后落了个殒命的下场。
受《三国演义》影响,不少人认定,杨修之所以有这般下场,纯属“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人喜欢耍耍小聪明,曹操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把门拆了,曹操在酥饼盒上写“一盒酥”,杨修随即将酥饼分给了众人,曹操将“鸡肋”作为汉中争夺战撤军的口令,杨修马上令士兵收拾行装。总之一句话,杨修虽然了解曹操,但是他把曹操心里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想法,公之于众。所谓伴君如伴虎,杨修这番该是在劫难逃。
但是话说回来,爱才如曹操,想来也不该因为这些琐事而要了杨修的命,事实上,真正让曹操起了杀心的,是杨修的政治立场。杨修的政治立场源自于其父,其父杨彪系属正统的儒学家,自然与改革派曹操格格不入,而且当初曹操建立政权的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为杨彪等人不耻,后来甚至发展为于曹魏政权作对,想想之前的崔琰、许攸、娄圭等人,虽不乏曹操旧部,但因其忤逆,最终都没有好下场,杨修处处耍小聪明揭曹操之短,能长命么?
另外,杨修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在曹操现则接班人的时候,他站错了阵营,杨修选择辅助曹植,并且经过精心策划,夺嫡大战中曹植占了上风,历史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曹植几次差点成了太子,而对立面的曹丕,得到了司马懿、陈群等一众谋士的支持,几番明争暗斗,曹丕占据了主动,随后杨修等人破釜沉舟,不惜采用诬告陷害的方式,最终惨败。曹丕称帝后,以杨修为首的曹植智囊团还有活命的机会么?
好了,重点来了,杨修既然可以杀,那么司马懿呢,哪怕曹操已经洞悉了司马懿的狼子野心,“司马懿鹰目狼顾,不可赋予兵权,久必成国家大患”但依然没有对司马懿下手呢。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司马懿本人,能忍。几十年如一日的隐忍,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低调的掩饰自己的内心,让曹操几乎找不到可以正大光明干掉他的理由,这一点,杨修实不如司马懿。
再者,司马懿从属于曹丕阵营,而曹丕又是曹操既定的接班人,曹操自然有所顾虑。更为重要的是,司马懿聪明,不是杨修那样的小聪明,而是智者才有的大智慧,曹操虽然对司马懿心存芥蒂,但是考虑到自己自后,曹丕遇到难以决断的军国大事,他第一个想到与之商量探讨的人,就是司马懿,惜才的本性让曹操舍不得杀司马懿。曹操最想到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活不过司马懿,可谓人算不如天算,曹操一个凡人怎么能算的过去未来呢?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