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大隐隐于朝,一个和尚是怎么搅动朝堂之事的?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1-07 11:24:01 阅读:192

文章导读:你们知道大隐隐于朝,一个和尚是怎么搅动朝堂之事的?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登基称帝,由此迎来了繁华富强的永乐盛世。而这场“靖难之役”的策划者竟是一个和尚。一个和尚...

你们知道大隐隐于朝,一个和尚是怎么搅动朝堂之事的?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登基称帝,由此迎来了繁华富强的永乐盛世。而这场“靖难之役”的策划者竟是一个和尚。一个和尚何以能搅出这般风起云涌?功成之后,他又不求名,不求利,在朝堂之上,一身僧衣,进退自如,他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大智慧?

一见如故

姚广孝出生时明朝还没有建立,他的家族世代行医,因此他医术非常高明。十四岁时,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号道衍。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阴阳术数、天文历法,军事谋略等诸门学问,还善诗文,可谓是一代奇才,后人也多拿他跟同时代的刘伯温相提并论。

洪武十五年,一代贤后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为给马皇后祈福,便挑选高僧随侍诸王。道衍和尚在当时已经是有名的高僧,自然是在随侍之列。朱元璋安排诸王和诸位高僧见面时,道衍和尚一眼就看中了时为燕王的朱棣。他看到燕王朱棣仪表堂堂,气度不凡,颇具帝王之相,便一心想随侍朱棣左右。

私下朱棣与道衍和尚交谈,道衍和尚纵古论今,对时局的分析鞭辟入里,其学问见识深深打动了朱棣,朱棣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道衍和尚向朱元璋自荐,希望自己能够追随燕王而去,朱棣随后也向父皇要求道衍和尚随侍自己。朱元璋一看这两个人那么投缘,就让道衍和尚随朱棣去了北平。

密劝燕王起兵

道衍和尚随朱棣来到北平之后,任庆寿寺的住持,私底下则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朱棣手下最重要的谋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其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刚一即位,就推出削藩的政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此时的朱棣坐立不安,他知道接下来就要轮到自己了,建文帝不知道哪天就会随便找个罪名废除自己的藩国。

道衍和尚对朝局一直看得清清楚楚,他当然明白朱棣内心的不安。于是就在朱棣找他商量此事之时,道衍和尚密劝朱棣起兵。朱棣是个有胆略的人,起兵谋反他怎么会没有想过,但是他确实也没有多大把握,就询问道衍和尚,民心不在自己这里,怎么办?道衍和尚自信地说了一句:“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我只知道天道在殿下你这里,就算现在民心向着建文帝,但最终民心是向着天道的。一句话就坚定了燕王朱棣谋反的决心。于是在道衍和尚的谋划下,他开始拉拢军官,暗地里招兵买马,悄悄地积蓄力量。

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和道衍和尚在北平筹谋了大半年,一直很顺利。可是就在建文元年的六月,他们试图起兵谋反的消息走漏了,朝廷下令逮捕燕王亲眷官署。此时的燕王还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但是也不得不提前起兵了。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就此拉开了帷幕。

朱棣带兵南下,道衍和尚则辅佐着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坐阵后方,由此也可见朱棣对道衍和尚的信任。在此期间,南军将领李景隆围攻北平,道衍和尚指挥城内守军,几次击退了南军的进攻,又悄悄派人出城密报朱棣,让朱棣派遣援军。朱棣的援军一到,道衍和尚就与之内外夹击,大败南军。其谋略之高,可见一斑。

而朱棣的南下之旅并不顺利,攻打济南,东昌接连失利,无奈之下只好听从道衍和尚的建议,班师回朝。随后,道衍和尚让朱棣不要攻城,直取京师,朱棣又听从了道衍和尚的建议,一路南下,在肥水、灵璧接连挫败南军,并成功渡江,进入京师。无疑,这是一个决胜性的战略。

建文四年,公元 1402 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随后,朱棣在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在朱棣南下期间,道衍和尚留守北平,经营后方,不仅打退了南军对北平的围攻,而且保障了朱棣的军需供应,使朱棣可以安心南下,无后顾之忧。因此,道衍和尚虽然没有随军出征,但是在朱棣即位后大封功臣之时,以他功劳为第一。

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在朱棣出北平南下去京师之前,有个小插曲。道衍和尚在送朱棣南下时,朱棣问道衍和尚还有什么交待没有。道衍和尚只交待了一件事,他说南京城里有个大臣叫方孝孺,如果殿下打下南京,这个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朱棣到时候千万不要杀他。道衍和尚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也答应了他。

朱棣攻下南京后,建文帝失踪。朱棣把方孝孺找来,让他给自己起草一个继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在朝堂之上痛哭先帝,坚决不承认朱棣继位的合法性,最终被朱棣一怒之下,株连十族。这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株连十族。

方孝孺死后,道衍和尚惋惜悲痛不已,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祭祀一下略表心意罢了。其实道衍和尚不让朱棣杀方孝孺也是在为朱棣考虑。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杀了他就等于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历史是由读书人写的,千秋万世之后后人会如何评说呢?而事实上朱棣在明朝史书中的声名并不好,跟他当时杀了大量的读书人是密切相关的。

黑衣宰相

朱棣称帝后,坚持要给道衍和尚以高官厚禄,但是道衍和尚拒辞不受。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和尚,做个谋士还可以,治理国家就不行了。这当然是道衍和尚的托词,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功成身退才是聪明人的做法。但是朱棣一定要让道衍和尚做官,道衍和尚只好自荐了一个僧录司的主管闲职,就是管理僧人的机构。朱棣也只好依从了他。

按照规矩,道衍和尚担任僧录司主管,是不能站在朝堂之上的。可是朱棣在上朝时,每有大事,都要把道衍和尚召来咨询。咨询完退下后,一会儿又有事情了,就又召道衍和尚来商量。我们听着就很麻烦,朱棣当然也感到麻烦,于是给了道衍和尚太子少师的职位,这是个品级高但没有实权的职位,道衍和尚便也没有再拒绝。同时朱棣恢复了道衍和尚俗家之姓——姚,并赐名广孝,由此,历史上便称之为姚广孝。

后来,朱棣命姚广孝蓄发还俗,姚广孝拒绝,坚持还要做个和尚。随后朱棣又赏赐了他府邸,美女,姚广孝更不能接受了,拒辞,退了回去。自己还坚持住在寺院里,上朝时穿上朝服,下朝回到寺院时便又穿上僧衣。僧衣是黑色的,所以时人多称之为“黑衣宰相”。

大隐隐于朝

姚广孝从来没有离开过朝堂,却也从来不担任有实权的官职。朝堂之上,他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从不介入任何势力争斗。朝堂之下,居住寺院,潜心修行,不问外事。任别人如何评价,他一概不理。皇帝赐给他的黄金钱财,他都拿去分发给了宗亲乡里,自己未留一分一毫。有时朱棣会交给他一些赈灾之类的职务,他都尽心完成,深得百姓爱戴。如此大才大智,可谓是古往今来,唯一做到“大隐隐于朝”的人。

永乐初期,永乐皇帝命解缙主编《永乐大典》,但是解缙的知识面只局限于经史子集方面,社会百科方面的知识略显不足。而永乐皇帝希望编纂的是一部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大百科全书,这时他就想到了姚广孝,姚广孝精通百家之言,三教九流无不知晓,正好补充了解缙知识上的不足。就令姚广孝协助解缙编纂《永乐大典》。后来解缙逐渐退出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姚广孝就成为了《永乐大典》后期的总编纂。解缙后来由于遭人陷害而下狱,后被埋入雪中活活冻死,甚为凄凉。而姚广孝寿终正寝,死后各种荣耀加身,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其“大隐隐于朝”的智慧起到的作用,否则朱棣怎会容得下他。

生前伟大,死后光荣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这时朱棣已经迁都北京,姚广孝住在之前担任住持的庆寿寺里,朱棣数次前去探望。不久,姚广孝病逝,享年八十四岁,可谓寿终正寝。朱棣非常伤心,下令废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并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如此荣耀,在永乐一朝,也只有姚广孝一人罢了。

姚广孝在后世逐渐被演艺成像刘伯温、诸葛亮那样的神人,而事实上其才其智其德也足矣和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相媲美。张良功成身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伯温被朱元璋赐死,相比之下,还是姚广孝最为高明。他并不远离朝堂,但是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和尚身份,一方面不担任实际的官职,皇上的赏赐不能收的悉数退回,黄金钱财则分发给乡里族人。这样的人隐于朝堂之上,就算是之前有再大的功劳,皇帝也不会再有任何猜疑,反而尊重有加。这得是多大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