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1-04 12:15:01 阅读:73
溥仪幼年有个习惯,难以启齿,只有奶妈能满足他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写自传,大多是为了表功立德证清白,以显后世。
然而,世上还有写自传黑自己骂自己的。这个人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溥仪把自己的人性之恶、一切污点和盘托出,骂得自己一文不值。
在对自己鄙夷的回忆中,有段与民间女人的感情,发自内心,充满人性之善,读来真实感人。
封建晚清,底层社会最苦,女人一钱不值。生下女孩后,扔掉、卖掉是穷苦人家常有之事。
焦连寿就是这样一个苦命的女人。
她1887年出生在河北任丘县,3岁发水灾,一家4口到京城逃荒。
途中,老爹挑担,一头是破衣烂罐之家当,一头是这个不值钱的女儿,想卖,都没人买。
靠乞讨,一家4口来到北京,本想投奔宫中太监的本家亲戚。但太监心理更阴暗,直接拒见。
大量灾民涌京城,北京顺天府怕出事,索性建了个粥厂济民。靠喝粥和乞讨,焦家暂时保住了性命。
后来,焦连寿9岁的哥哥跟街头一剃头匠找了活路。焦家就带女儿回了老家。
天灾过后,人祸又至。八国联军战事一起,老焦又带妻女到北京逃难了。
剃头匠哥哥,此时仍无力供养他们。焦连寿已16岁,在京城,老父将她半卖半嫁给一王姓差役,当了老婆。
生下一女儿后,丈夫病死。一家人又陷入绝境。
当奶妈期间,她的一切成了府中租用之机器,没有自由,不离醇王府半步,不能见自己的女儿,更别想喂食。
吃饭也是没有人性的食谱:每天必吃一碗没有盐巴的肘子。这不是药,但吃多了,比药都让人反胃。
但为了每月二两银钱,焦连寿就这样接受了。
她想,二两银钱,可以救活她的女儿和公婆了。
焦连寿从此成了醇王府的“奶牛”。
溥仪3岁时,慈禧指定他为皇帝,焦连寿随之进入宫中,成了童年溥仪最亲近、最依赖的人,没有之一。溥仪称她为“嬷嬷”。
幼年皇帝无知,常拿恶作剧整太监,比如突然下令,让太监把地上一坨脏东西吃掉,大冬天的拿救火用的唧筒(水泵)朝太监身上喷水,还有把铁砂掺在蛋糕中让太监吃下,用弹弓射击太监……
每当大家无可奈可,想管又不敢管时,就会搬来焦“嬷嬷”当救兵。
溥仪回忆说,焦连寿从不责骂他,总是耐心地劝他:太监也是人,也像他一样,受伤了会疼、会生病。“只有乳母在的时候,才由于她的朴素的语言,使我意识到,‘别人和我一样都是人’的道理。”
溥仪在没有父母的环境中成长,严重影响性格健康,焦连寿成了他长期依恋的“母亲”,哺乳一直未停。
正常情况下,我们现代人1岁给孩子断奶,而溥仪长到9岁了,还没有断奶。
一个男孩子,总扑到女人怀里找奶吃,确令宫女脸红,但溥仪离不开奶妈,奶妈为了迁就他,特别做了一件十分宽大的袍子,使他想吃时,能拱到里面享受一番。
后来,太妃们在溥仪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把焦连寿赶出了宫。
溥仪哭闹不止。在回忆录中他说,只有乳母的教育影响,使他在深宫之中能感受到一点点的人性温暖,嬷嬷的离去,使自己“9岁之后,‘人性’丧尽”。
溥仪说,他一生怀念的人不多,宫中所有的妃子、继母们,都不值一提,除了虐待自己,没有印象。唯独奶妈焦连寿,让自己一生念念不忘。
令其欣慰的是,婚后自己掌权后,他秘密派人找到了嬷嬷,接她到“伪满洲”宫中供养。
此时的嬷嬷,性情依旧温和,从不跟人争吵,她总是沉默,端正的脸上带着一点点微笑,“她的眼睛,好像总在凝视着很远很远的地方”。
后来,溥仪了解了嬷嬷的经历。对她更加敬佩和同情。溥仪说,嬷嬷是非常命苦的,她居宫中6年,被赶出去时,发现自己的女儿在自己当奶妈后不久,就饿死了。
贫穷是如此卑劣,它让人一生难逃苦难。
1945年,59岁的老嬷嬷随溥仪举家转移苏联时,死于日军之手。
一世浮萍,唯孤苦相伴。
行善之人必有好报,这个女人因哺养溥仪而被后人记住。
苦难之中的焦连寿,身上有2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所有中国女性的特征:
1.善良:为了养活公婆和女儿,自己接受“最屈辱”的职业,给亲王家当奶妈;被成年的溥仪接到宫中供养后,仍然不欺负人,不与人争吵,沉默微笑。
2.阳光。三观正确,不使害人伎俩。在受尽磨难屈辱的宫中,仍然教育幼年的皇帝“太监也是人”。
此时是1906年,醇王府载沣之长子溥仪出生。
为给溥仪找奶妈,醇王府的管家派人收罗苦命妇女。给亲王的儿子当奶妈,条件不那么高,但也须健康、体貌端正、奶水稠厚、身无异味。
刚刚得女儿的焦连寿,就满足了以上条件,从20个备选奶妈中脱颖而出,进入醇王府。
为贵族人家当奶妈,或许现代人看来是一种好职业,工作环境还不错,吃喝不愁。其实非然。
用溥仪的话说,这是一个年轻母亲“最大的屈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