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3-12-20 20:54:01 阅读:195
温州人知道明代首辅“张阁老”(张璁)的比较多,但其实早在张璁之前,温州人黄淮就曾是明代首辅,却少有人知道。12月2日,鹿城区文广新局、宗教局联合举行纪念黄淮活动,温州郭公山最胜寺内原维摩诘居士室将辟作黄淮纪念堂开堂,一座新的少保牌坊也将奠基,矗立在最胜寺的入口处。
历事四朝,多次监国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出生于永嘉城厢育材坊(现温州市区府学巷原人民大会堂东南)。洪武元年,迁居巾湖里(现市区黄府巷)。童年启蒙,师从刚直严正的黄岩人徐垕,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16岁进入市区华盖山西麓的永嘉县学,攻读经史。
29岁时,他被荐入南京国子监。洪武二十九年(1396)中进士,初任中书舍人。建文四年(1402),夺得皇位不久的明成祖朱棣“召黄淮问以时政,称旨”,于是命他与名臣解缙等随侍左右,入直文渊阁,专主制敕,得到成祖十二年多的重用,多次晋爵。永乐二年与解缙同为会试主考官,先后敕谕辅导皇太子朱高炽、皇太孙朱瞻基,《明史》本传赞他“功在辅导”。
永乐五年,黄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永乐七年,明成祖北巡,命令黄淮与蹇义、金忠、杨士奇四人留守,辅弼太子监国。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征讨瓦剌回朝,太子派遣黄淮等人迎候,因为动作迟缓,加上汉王朱高煦乘机诬陷,黄淮等东宫官属被解职,囚于北京诏狱,一滞十年。狱中他赋诗表爱君念亲,忧郁自适之怀,后整理成集,名为《省愆集》。其间与杨士奇奉敕编修而成《历代名臣奏议》350卷。明成祖朱棣驾崩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他被释出狱,官复原爵,提升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办事。洪熙元年(1425),进少保、户部尚书兼大学士。明宣宗即位后,汉王朱高煦谋反,宣宗亲征,敕谕黄淮留守,为第六次监国。
1428年秋,黄淮引疾回乡,养病于温州瓯海茶山老家,捐资献地,在郭公山东麓建最胜寺。在乡居期间,他开始编纂《正统温州府志》,并应亲朋戚友约请,著文六卷,名为《归田稿》,其中记载大量明初温州地区的珍贵故实史料。除了上述著述,黄淮还著有《退直稿》《入觐稿》。
黄淮历事四朝,明成祖赞其“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明史》本传赞他“性明果,达于治体”,去世后,敕按一品礼制葬于茶山南柳村黄府山稻桶岩边,谥文简,赠太保。
遗迹遗物,多处尚存
作为明代首辅,黄淮留下的遗迹并不比张璁少。
黄府巷:如今的市区信河街黄府巷原来因为北宋孝子仰忻居此,而名孝廉坊,办有孝廉塾(即黄淮师从徐垕启蒙之处),其南侧原有小河,颇似幞巾,故称巾湖里。宣德二年(1427)黄淮晋身荣禄大夫,因病回温州养病,郡县官员及师生提议改巾湖里为荣禄坊,被他婉言谢绝。而孝廉坊因为是黄淮居处,1436年之后被民间改称黄府巷。黄府故址现为温州仪表厂。“文革”时,曾改名为“燎原巷”,后恢复原名。
据记载,作为黄淮住处,黄府巷原有“奎文亭”、“御书楼”等建筑。宣德八年秋,黄淮在北京担任会试主考官,赐游西苑,明宣宗题词“辞归”,御制《太液池送黄淮辞政》诗,因而回温建立。“御书楼”用以存放敕谕文书。明朝永嘉陈谦寿有《题黄文简御书楼》诗云:“一介孤亭御札留,辅臣仅此寄贻谋。独贤几载郎官簿,画栋飞甍驾列侯。”清初,“御书楼”已因年久毁坏不堪,温州诗人林占春(《康熙温州府志》作谢包京)有《过黄文简御书楼》诗云:“早折天香近御筵,高岗卓识迈群贤。东宫曾奉重光日,西苑曾披五色烟。集著省愆垂奕叶,船耽书画忆当年。只今风雨荒楼上,寂寂春深听杜鹃。”成化二十年左右,黄府因火灾之后,甚至将地基也转让与陈姓家族。
少保牌坊:明清《温州府志》与清《光绪永嘉县志》均记载,市区拱辰门(俗称朔门)建有少保坊,即今永宁巷口桥边,牌坊上刻“少保”等三十字,是当时国手、温籍书法名家黄养正所书,后被毁。
最胜寺:位于市区郭公山东麓,是黄淮采纳了江心寺都纲昙旭禅师的提议,为祈求身体康复,作为祝贺父亲九十大寿的礼物,1428年动工兴建,1429年秋竣工,2004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淮墓石雕:2003年7月,茶山南柳村当地黄氏村民在河坎里掘出两尊石将军头像与身躯、石马脚、缺腿石狮子、石虎等石雕残块二十余块。后经确认,这些石雕残块正是黄淮墓与黄氏先祖墓的墓道前雕像。“文革”初期,在破除“四旧”的错误思想下,已经历500多年历史的黄淮墓与黄氏先祖墓神道石象生们被“开刀问斩”,“四分五裂”后,当作粗石填在河坎中,淹没多年。神道碑、驮碑赑屃则被凿开,用作修桥铺路之石。
此外,还有《黄文简公八任官诰》全长3.47米,高0.3米,现存民间。明宣宗赐黄淮石砚,现存湖南湘阴博物馆。雁荡山龙鼻洞还有“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永嘉黄淮宣德癸丑冬游”字样的摩崖石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