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精品文库 > 二号文库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大全8篇)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9-05 05:24:02 阅读:313

文章导读: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篇一步骤:一、引题:什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篇一

步骤:

一、引题:

什么是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强调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强调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特征;强调诗乃“守法度”,乃“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是着眼于诗的形式。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图片、文字。

三、配乐朗读。

四、探究:

2、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提示:

1、什么是律诗?律诗是一种诗体,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限制,分五言、七言两种。在格律方面,我们只要求押韵和对仗就行了。

2、我的颔联是“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六、作业 :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后记:

新诗高考不考,怎么教?我有一个设想,就是将新诗和古诗关联起来,利用改写的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一举而两得!有老师会问,要学生仿写律诗,要求是否偏高?其实,只要给定了意象,并明确了律诗的特点,只是要学生将意象进行排列组合,不难!

学生对意象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律诗的特点要求上,对原诗的鉴赏分析则可以弱化!

第三联模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向学生讲明。

作者邮箱: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篇二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主要内容:敢于怀疑,勇于探索

于质疑,敢于提出疑问。

我先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谁的诗句?

生:王安石。(学生齐声回答)

师:哪位同学来完整地背诵这首诗?

生:京口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是王安石当时身在瓜洲,想念南京写下的一首诗。历来大家对这个“绿”字都是赞不绝口。据说,王安石曾用过“到、过、人、满”,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才选定用“绿”字。

然而,现在有人却说:用“绿”不稀奇,因为唐代的许多诗句都用到过“绿”字。如:

丘为:“东风何时止,已绿湖上山。”

李白:“东风已绿瀛洲草。”

常建:“主人山门绿。”

对这种不同看法,我们该怎么看,历来一致公认王安石的“绿”字用得好,这个人却说没什么稀奇,王安石是宋朝的,而唐朝的许多诗句都用过“绿”字。大家讨论一下。

(同学们讨论)

师:大家讨论下来,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的看法是、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是直接想到了“绿”字,而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一改再改,最后才改用“绿”的,因为诗人写诗时往往都是―气呵成的,哪有时间去琢磨推敲其中一个字。

师:对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非常熟悉,而对于李白、常建的诗句,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钱钟书编写过《宋诗选注》一书,这本书非常好,不只是引用诗句,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么,对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钱钟书是怎么说的呢?他是这样说的:

师:下面。我读两首诗:

塞上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遭遇。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华罗庚的诗: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请大家把这两首诗对照起来阅读,看看你们得出的结沦是什么。

生;华罗庚敢于对历史上有名的诗人的诗句提出疑问,他作为数学家,敢于向文学家挑战,敢于质疑,是勇气和信心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生:大胆质疑的人很多,小心求证的人很少,能通过考证得出正确答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像华罗庚这样的人,能找出合理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实属难能可贵。这也说明,敢于怀疑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事实论据小心求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生:我觉得,华罗庚这样的质疑并不是很有意义。卢纶在作诗时,诗中所写之事并不是他亲身经历的,只不过把“李广迫单于”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而适当的加工在文学上是允许的。

卢纶说“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意即在听到雁声的同时,想带领骑兵去追逐单于,可惜这时下起了大雪。可华罗庚却怀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看起来有―定道理,因为大雁要在比较温暖的地方生活,可是产纶诗中的“北方”是―个大的范围,也许“北方”此处只是偶而下起了大雪。

有人在《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卢纶所写的不―定是错的,华罗庚所怀疑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华罗庚提出疑问,这种精神是好的,但也可以讨论。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至少说明我们要提出疑问,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提出疑问,要有勇气,不要因为谁有名就不敢提;提出疑问后,还要作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充分的科学依据。

生:质疑是求索的前提,正因为有了苏轼的质疑,并且敢于去探索,最终得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也正因为后人对苏轼敢于提出质疑,又加以探索,并进一步去了解科学现象。所以,我认为人类正是在质疑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师:(石钟山记)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写得很生动,我觉得苏轼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他的观点与他的行动之间有着矛盾:一个晚上,天漆黑,只凭到那里访问一下,带着儿子,乘着船,后来害怕就回来了,这样一种调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苏轼自己也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其实,苏轼要表达的观点是:对于某些事情,要探索,要实地调查。所以{石钟山记)给我们留下的启迪是;对于什么事物,都要不断去追求,去探索。

有的杂志说,石钟山的外形像古代的钟,所以叫石钟山,与{石钟山记}所说的有所不同,因为《石钟山记》说,石钟山中间是空的。到底谁对谁错呢?我觉得不管是谁对,关键在于调查的过程,在于这种反复探索的精神。

师:今天我讲了三个例子,说的都是对同一件事要敢于有不同的看法,敢于怀疑。其实,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论语》说:“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采做不了第一流工作者。”还有如“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这些说的都是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道理。

说到此,我想起了纪昀(纪晓岚)的一篇笔记小品《河中石兽》,这篇笔记小品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管理河道的人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因为石狮掉在水里,下面的沙泥不断地受到流水的侵蚀,逐渐地凹进去,凹到一半,石狮就往后(逆向)滚下去,再冲,再往后滚,这样日久天长,石狮就逆水滚到上游去了。

这个故事也说明,有些事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积累实践经验来思考问题。

作业:根据我今天所讲的,请大家拟一个题目,写一篇作文。

[方仁工作文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篇三

一个之前没备课的课堂实录ddd《童趣》

教学内容是清代作家沈复的《童趣》。因为本文在旧教材中出现过,自己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再加上今天是周末,所以直到上课前10分钟,我才拿起了教材。没有一些上课的思路,于是课堂上干脆放手了。

第一课时

一、活跃气氛:

师:课前一个小问题,上课前你们在干什么?

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

师:好玩吗?

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

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

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

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不知道(生笑)

二、欣赏插图:

师:请翻书到21页,欣赏一下这幅图,画的什么啊?

(学生看了几十妙钟)

生:画了床

生:画了海浪和竹筏

生:是床还是海浪?

生:是床,还有席子啊

师:那那些波浪线是什么?

生:可能是床上的被子吧,人后面还有枕头呢?

师:有这么圆这么大的枕头么?

生:古代的枕头啊,电视里面看到过

师:对,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生:在吹笛子

师:吹笛子怎么会吹出烟雾和这么多只鹤来?

生:应该是孩子在想问题,想到了天上的东西。

师:我还以为是这个孩子在抽烟呢。(生狂笑)

生:不是抽烟,孩子手里拿的不像烟杆,因为古代抽烟的一般都有个烟斗。

师:到底画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ddd(生齐: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搜集字词:

师:老规矩,读课文的时候勾画出不懂意思的字词,还要勾画出等会儿质疑的句子。

(生读课文三分钟,完成了任务的同学开始问老师个别字词的意思)

师:好,有了同学们的阅读,下面我们合作完成本文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板书:明察秋毫、张目对日、夏蚊成雷、怡然自得、丘壑、凹凸、庞然大物、项为之强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语,教师追问词语的含义,学生根据书下面得解释都能解决)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癞虾蟆”(读成虾子),应该怎么读?

(有些学生读为“虾”,少数学生读为“蛤”)

师:有句话叫说什么东西想吃天鹅肉?ddd癞蛤蟆。(生笑)

师:癞蛤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癞格宝(方言),也叫做蟾蜍。

师:还有一句,“项为之强”(读成强壮的强),应该怎么读?

生:项为之强(学生还是读成了强壮的强)

师:这么整齐?(生笑)

一学生发现了问题:应该读成僵硬的僵,书下面有解释。

师:恩,刚才这两个我们读错的词语,就是我们在《论语十则》中遇到过的?dd(生:通假字)同学们学文言文应该注意书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思考。这与《论语》中哪些字的用法是一样的?(说、女)

四、走进文本:

师:结合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插图中到底画的什么?

生:应该是一个孩子在床上吹烟气。

师:理由呢?

生:文中有这句话“徐喷以烟”

师: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

师:熏蚊子还是熏天上的白鹤?

生:熏蚊子,画中的白鹤应该是孩子想象的。

师:理由?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师:“私拟作”什么意思?

生:自己把它当作

师:好,那个孩子是谁?

生:应该是作者。(有些孩子不同意)

师:到底是不是作者呢?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交待事情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生:余)

师:对,“余”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我,第一人称代词。

板书:熏夏蚊ddd鹤唳云端

生:老师,课文中还有事情为什么没有画出来?

师:还有事情么?什么事情?

生:看两只虫子在打架。

师:只有两只虫子?

生:还有一个庞然大物ddd癞蛤蟆。

师:为什么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生:和虫子相比,它应该是非常大的。

师: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

生:土墙处的草丛

师:作者又是怎么“拟作”的?

生:当成了林兽丘壑

板书:观草丛ddd林兽丘壑。

师: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生:非常好玩。

师:理由?

(生快速找出: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师:要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呢?

生:物外之趣

师:什么意思?

生: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师:怎么会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呢?

生:因为作者把他们想象成了另外的东西来玩,非常有趣。(板书:物外之趣)

师:很好,既然文中没有插图,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如自己画一画。(生快速地拿出了草稿纸)

第二课时

一、点评学生作品:

(教师找了几幅好的作品,每展示一幅画,学生笑声一片。)

点评生一的作品:

师:你为什么把孩子画得这么大?

生:和虫子相比,就该把人物画大一些。

点评生二的作品:

师:你画的孩子,怎么感觉像在跳舞啊?(生笑)

另一生说:没有画出观看的味道来。

点评生三的作品:

师:为什么你把花台画得这么漂亮?

生:先画的花台,没有时间画人了。

师:呵呵,画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抓住重点嘛,这幅画应该把什么作为重点?

生:人和动物

点评生四的作品:

师:画面中的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妩媚啊?(生狂笑)

生:不是女孩子,应该是清代的一个小男孩。

师:恩,书上介绍了作者是清代的沈复,注意朝代。

二、再读课文:

师:上堂课我们完成了字词和内容,如果现在再读的话应该?

生:读出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愉快、安逸的那种。

师:好,齐读课文,再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质疑。

(生齐读课文,思考了2分钟后)

三、探究文本:

师:好,同学们针对课文的句子、段落内容、文章的主题、写法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一: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写一件事情或者不写三件事情?(对)

生:写多了就罗嗦了。

师:那就写一件事情好了,简洁明了。(生沉默)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照天下和地上各自选了一件事情来写的。

师:你是说文章从事情发生的位置来写的。那如果写第三件事情的话就该写哪里了?

生齐:水中

师:呵呵,对,来个海陆空面面俱到,可惜作者没这么写。

生:我觉得两件事情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你看作者说自己张目对日,于是后面先写空中的事物;作者又说自己明察秋毫,说明他观察很仔细,于是后面又写了草丛中的事物。

师:前面两个同学的回答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后面一个)

师:好,后面一位是从文章的前后结构来分析的,前后对应啊。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智慧的思考。(鼓掌)

师: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思考?(生沉默)

(师指着板书提示:你看两件事情的具体位置)

生:应该是从屋内写到院子。

生:应该是为后面做铺垫。

师:我们一句一句分析怎么铺垫的?“余忆童稚时”?

生:交待了文章的主人公,说明本文是作者的回忆。

生:“张目对日”和“明察秋毫”是在为后面的两件事情作铺垫。

生:“见藐小之物比细察纹理”说明作者有个仔细观察的习惯。

师:最后一句应该抓住这个词“故”,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先给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总结。

师: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最好这样说:总领全文(板书)好,继续质疑。

生:文章为什么不在最后一段作一个总结,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师:你读到最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结束了,有什么感觉?

生:好想读下去,到底他把癞蛤蟆赶到另外的院子里又干什么。

师:呵呵,作者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啊,这样好不好?

生:不写完可以让我们产生想象,回味无穷啊。

师:说得很好,那到底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密啊。

师:呵呵,总结的段落可以不写啊,写多了还有可能重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生笑)

生: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想象成白鹤来玩,怎么不想象成乌鸦?他们都是黑色的。(生笑)

师:我觉得可以想象成乌鸦,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事情的特点来回答。

生:可能在作者心中,玩白鹤比玩乌鸦更有趣。

生:我觉得白鹤比乌鸦更像蚊子,这样想象更自然一些。

生:白鹤和蚊子的嘴巴都非常尖,腿都很长。(生笑)

师:同意,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心中的喜好来写,这种由此及彼的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想象,就叫做:联想(板书)

生: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把小动物想象写成大动物?(生准备回答)

师:我强调一下,这个问题问的时候应该把“想象”换成“联想”。作者的想法应该与自己个性有关系。

生:因为作者在家里玩,很想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玩,于是就联想成了外面的“鹤”与“野兽”。

师:说实话,老师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的一问一答太有价值了,帮助我们弄清了作者的很多想法。我们应该怎么感激他们?(鼓掌)

(掌声后,我发现没有同学质疑了)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愿意和小沈复一起玩吗?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观察。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思考,想象十分丰富。

生:我认为他很有爱心。因为他最后把癞蛤蟆赶走了。要是我就把癞蛤蟆打死,干扰了我观察的雅兴。(生笑)

师:啊?哪些同学支持把癞蛤蟆打死?(少数男同学高高举手)看来我们班上有同学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哦。(生笑)

师:不管怎样,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回答,说出了我们没有思考到的地方,我们应该dd(老师还没说完,教室已经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么有趣的故事写成文言文?这么难懂。

一生站了起来:作者是清朝的人,写的当然是文言文。

四、小结反思:

生:有趣。(生笑)

师:除了有趣呢?

生:难忘

师:有趣自然难忘,有没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

一生:不幸。

(其他同学都好奇地看着她,这个同学在日记里面说起了小时候由于外公外婆重男轻女,爸爸和妈妈闹了矛盾离了婚。我害怕她的回答影响了同学们的情绪,没有让她起来讲原因,更何况她爸妈离婚很多同学都知道。)

师:老师很欣赏你刚才的回答,因为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啊,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自然童年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怎样,正是因为童年的很多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让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走向了成熟。

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思考,才让老师今天汗流浃背。孩子们看着穿着t恤的我,狂笑不已。

下课,我提高了嗓门!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威尼斯美丽独特的异国风情,受到文章语言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在威尼斯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做“名胜竞猜”游戏,激趣导入

师谈话:(出示图片)请看大礼包--“名胜竞猜”。请欣赏风景名胜,猜猜它的地名。(抽生猜,齐猜)

师: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水城威尼斯。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威尼斯,去细细感受这座水上城市的独特风采。请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谈话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小艇的,它们分别是:(学生答,师板书:样子、技术、作用)师边写边说: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的呢?现在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把它们找出来。

师:请齐读自学提示:(师点击课件)

生:齐读自学提示

师:好,开始吧!(师适时点拨)

二、品读探究,合作交流

(一)自主探究,组内交流。

(二)汇报学习情况

【小艇的样子奇特】

师:朋友们的学习兴趣真浓,讨论得这么激烈。来。请对小艇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举手发言。(师击课件,出示小艇)

师:你们这组认为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得精彩?大声地告诉同学们。

生汇报句段: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下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航舟。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用田沟里的水蛇。(师随机点击)

师:请说明理由

师引导: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小艇分别比作(生答)

这3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小艇的什么特点?请到句子中找一找。

生: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艇的特点

师:谁来补充?我们先看第一句(师相机点击课件):

生:第一句:把小艇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

师:小艇有多长?(二三十英尺长)也就是6-9米,好长的小艇

师:点击课件

师:再看第二句

生:把小艇比作新月(师点击),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师:请看新月(师点击)多美啊!小艇就有这么美(师点击小艇的外形)。

师:谁来说第三句?

生:把小艇比作小蛇(师点击),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灵活(师点击)的特点

师:马克﹒吐温观察细致,描写时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加上比喻的巧用,把小艇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小艇的样子表现出来?

抽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

师:老师给你们一点小小的建议,把表示特点的词重读,就可以了。

生齐读

师:通过朗读,小艇的样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奇”

师指导背诵: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住这子样子奇特的小艇呢?

师引导:拿起画笔把它--(画下来)

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下来)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种开始行动(配乐)

生:

师:完成好了的请举手。

师:你的记性真好,来,大声地背给大家听听

师:你的画技真棒,几笔就作一幅画!

师:这么漂亮的小艇,这么优美的文字,咱们一起来美美地背一遍吧!(将画点放展台上,击‘展台’)

【船夫的驾驶技术好】

师过渡:造型别致的小艇,人坐在里面舒服极了,还别有一番情趣呢!但千万别忘了驾驶小艇的船夫,别忘了他们的驾驶技术。那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呢?请探究一主一主题的同学举手发言。

师:你们觉得船夫的加强技术怎么样?(生答,师板书:好)

师:书中能找到这句活吗?读给大家听听,齐读(点击课件)

师:你们这组认为哪些句子在精彩地描写船夫的加强技术?

生:汇报

师:出示重点句子:造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多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变。

师:来,我们一起来填填。

师:在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他(生接读)

师:在拥挤的情况下,他能(生接读)

师:在遇到极窄的地方的情况,他能(生接读)

3、(理解重点词语)师:在这种情况下,船夫都能速度很快的,熟练地驾驶小船,课文中就有一个词语能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请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

师:谁找到了?

生:操纵自如

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生:得心应手

师:这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师: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理解它?

生:联系上下文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

师:他说得对吗?大家来做做填空题(出示课件),一起想想看。

生齐答

4、师:这一段中还有没有精彩的句子,请汇报。

师相机出示重点句: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的往后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师:说说理由。师引导:真的是建筑物在飞一般的往后退吗?而是船在(生接答)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这飞一般的感觉读出来吗?老师相信你行!

抽生读

师: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觉,间接地写出了船的速度之快,般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师朗诵,想画面(第四自然段):多好的驾驭技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船夫驾船的精彩场面,去寻找那飞一样的感觉。

6、师引导表演读:睁开你们的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当一名船夫

师:好,老师就让你们过一把船夫的瘾,到纵横交错的河边上纵横驰骋一番。赶快准备:以桌面当河,用书本、文具盒作障碍物,在桌面上摆出纵横交错的河道,用手作船,你来读。准备好了吗?开船!

师:多精彩的表演,把你们此时真真切切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我发现同学们早已置身于小艇中,干脆趁着兴致跟着小艇观光去。(出示图片)(旅游观光,导入下段)

生欣赏

【小艇的作用】

请学习小艇的作用的同学举手发言。

师出示表格,抽生填表

提示:谁乘小艇,干什么?

师:年轻妇女们谈笑风生,她们可能去干什么?请展开丰富的想象

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有哪些人乘着小艇干什么去?

师:看到这么多同学想发言,老师真高兴。

师:看来,无论白天、夜晚,无论生活与工作,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威尼斯人都离不开小艇。

师:同学们,威尼斯的白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师:那晚上又是怎样的呢?(寂静、宁静)

师:你们是从哪些精彩的句子中体会到的?勇敢的你在哪里?

生: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威尼斯的静。

师:把威尼斯人格化了,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师:还有没有更精彩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

生:

师引导:热闹非凡的威尼斯这会儿连哗笑和告别声都能听见,让我们感到这夜非常--(生接答)静。

师:作者虽然写的是声音,但却显出这夜的宁静,写得多妙啊!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生:

师:轻轻的“摇晃”,让我们感到威尼斯之夜是怎样一种美?

生:静态的美

师:摇晃是在动啊,怎么让人有静的感觉呢?

师继续引导:在什么情况下,月亮影子才会在水面摇晃?

生:水面静时

师:说得好,水面为什么会静下来呢?

生:

师:正因为小船停泊了,我们才看到--(生接读)月亮的

我们才注意到--(生接读)高大的

我们才注意到--(生接读)古老的

生:密切

师:这就充分地说明小艇的作用怎么样?

生:

师:作者的描绘多精彩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威尼斯月夜的静态美吧!声音低一点,千万别惊醒了酣睡中的威尼斯城。

师:想看看威尼斯美丽的夜景吗?请欣赏。

师:好美的威尼斯之夜,再次用我们的朗读来抒发我们此时此刻的情感吧!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谈话:因为有了小艇,才给威尼斯带来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小艇,才给威尼斯事来无穷的魅力,人歇船停,人醒船动,小艇成了威尼斯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难怪作者开头就发出这样的感叹。请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是呀,小艇已经成为了威尼斯--生答(师板书:主要交通工具)

师:成了威尼斯一道主要的风景线。

三、拓展延伸:网上大餐

师结束语:朋友们,美的课文能给我们美的享受,世界是美的,生活也是美的,美的何止一个威尼斯:(师边说边点击课件)

1、请到网上查询世界上还有哪些号称“威尼斯”的城市

2、小练笔:下载号称东方威尼斯的我国苏州的图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抓住特点,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苏州的小艇”。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主要交通工具)

样子技术作用

(奇)(好)(大)

作者邮箱:zwj_428100@

[《威尼斯的小艇》课堂实录(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篇五

(课前,黑板上板书:12大海的歌)

生:(读全文,同桌小声议论)

师:哪位同学起来谈谈自己的意见?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象。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海港里看到的景象。第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海上看到的景象。

师:你找对了,说明你读书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下边,咱们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学习。

(老师边说边板书:码头)

〔启发思路,为学生阅读定向,层层深入地读懂一段话。〕

生: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得到通知。第二句写向码头走去。第三句写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象。第三句写得好。

师:请你读读第三句,谈一谈这句为什么写得好。

生:(读第三句)通过这句,作者把码头的早晨写得跟画一样美。

生:码头的早晨有蓝天、白云、碧绿的海,还有刚刚升起的太阳,非常美丽。

生:我会很高兴,很愉快。

生:我会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深刻,体会亲切〕

师:谁能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你读得正确,但感情还差点。我来把这段读一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看谁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图画来。

师:(范读第一段课文)

生:(闭目静听)

师:下边,我再找个同学读读这段,注意感情。

生:(读第一段,读得声音清脆,较有感情)

〔想象、体会、理解、朗读,进行多种训练〕

生:这三句话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作者只有接到通知,才能向码头走去,只有向码头走去,才能看到码头那美丽的景色。

生:不可能先写在码头上看到什么?再回过头来写得到通知向码头走去。也不可能先写向码头走去,再写得到通知。如果顺序颠倒了,乱写,就不合乎情理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告诉我们,每段中的几个句子,按什么顺序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能乱写。以后阅读一段话的时候,请同学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认识句子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

生:(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谁说说看。

生:作者在海港里看到了吊车和海轮。

师:(板书:吊车、海轮)你归纳得很好。请你把书上描写吊车和海轮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只见海港两岸……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从这句话中,你觉得吊车怎么样?

生:我觉得吊车很多,又高又大。

生:今年放暑假后,我坐着爸爸的小车,到连云港看过。嘿,那里吊车可多啦,有些吊车很大,有七、八层楼高。

生:(争着发言)我和爸爸、妈妈曾到日照石臼港去过。石臼港上那吊煤用的大吊车,比咱临沂十三层钟楼大厦还高,它真有劲,一大车厢的煤,一下子就吊起来了,比大力士还强。

---------------------------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有亲切感,容易唤起学习兴趣。

师:同学发言很积极。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哪些词语具体地写出了吊车的高大呢?

生:(稍停片刻)“钢铁巨人一般”“巨臂”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吊车的高大。

生:把吊车吊东西的杆子比作巨臂,从这里可看出吊车的高大。

师:哪些词语写出了吊车的多呢??

生:把吊车比作密林,看出吊车多。

师:“密林”是什么意思?

生:密林就是很密的树林,里边有很多很多的树。吊车就跟那密林一样,就能说明吊车多。

生:从“数不尽”这个词,也可以说明吊车多,多得都数不清了。

师:“上下挥动”说明了什么?

生:上下挥动是说吊车在忙着装卸货物。

生:上下挥动是说吊车在忙着装货、卸货,吊起来放下,吊起来放下,忙个不停。

师:咱们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首先,我们读了第三句。接着,通过句子归纳出吊车高、大、多、忙的特点。再找能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最后,联系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下边,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学习关于海轮的部分。

(出示小黑板提示:1?读第三句,看哪部分是写海轮的。2?归纳出海轮的特点。3?找出能表现海轮特点的词语。4?联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这些词语。)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篇六

,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生:必须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对。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板书:条件)

生:发生在炎热的夏天。

师:为什么能断定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夏天?(板书:夏天)

生: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松树渗涌出的松脂才多。

生:只有渗出的松脂多,才有可能滴下来。

师:对。请大家再默读三、四、五节,说说每节写了什么内容?

生:先写一只苍蝇飞进树林,再写苍蝇停在一棵大树上,后来又写一只蜘蛛爬过来,想吃掉苍蝇。

师:这三节课文写的是在这一个古老的树林里,苍蝇和蜘蛛有趣的活动(板书:苍蝇和蜘蛛)。请同学们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要读出感情来。注意第三节要读得轻快,第四节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五节要读出小苍蝇将要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气氛。

生:(轻读课文,略)

师: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6-9节(生默读)

生: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又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一个松脂球。

师:(板书:刚好)“刚好”这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事情的发生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生:这件事是极少见的`,是刚好发生的一件巧事,是极个别的现象。

生:所以这个松脂球成了不同一般的东西。

师: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再看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复述一遍。(出示幻灯,慢速度抽、拉活动投影片,屏幕上再次出现苍蝇飞、苍蝇停、引出蜘蛛过来,蜘蛛正要扑过去,大滴大滴的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重重包裹在里面。学生边观察,边推理,边复述,最后,大家评议。)

师:松脂球形成了,那么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师:谁知道这个松脂球原来在什么地方?后来呢?最终起了什么变化?

我们看下面三节课文(指名读)。

生:这个松脂球起初挂在一棵老松树上,后来被淹没在沙下面,最后变成了化石。

师:这个化石就是

生:(齐)琥珀。

师:大家再想一想,松脂球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几千年时间转眼过去,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

生:又是几千年过去,地壳发生了变化。

生:这个故事生动有趣。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形象逼真。

师:好。我们就带着真情实感来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后来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呢?默读第二段。

生: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师:渔民说这是很少见的,这“很少见”与第一段哪些句子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与第一段“刚好……成千上万”是前后呼应,也说明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巧合。

生:正因为是一种巧合,所以这一琥珀很少见,因而更显出它珍贵。

师:对。大家一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生:说明了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在全文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师:从句子中的哪些词看出这一点呢?

生:从“推测”一词中看出这块琥珀的价值。

师:课文中写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是根据什么推测出来的?

生:是根据琥珀和特征推测出来的。

师:作者是怎样进行推测的呢?

生:从这块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这个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而且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古老的松林里。

生:从这两个小动物还是好好的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

生: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的情景。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分析得很正确,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是有科学根据,是合情合理的、令人信服的。

师:请大家再想一想: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弄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苍蝇和蜘蛛虽然是常见的小虫,但到底什么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小虫呢?上万年前的苍蝇和蜘蛛是怎样生活的呢?这块琥珀不但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根据,也给我们小学生留下了一个待要完成的作业,我将来也要进一步去研究它。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篇七

思考的问题:

1、引导学生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案例描述

备课前的思考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有着生命意义的师生的共融共进的历程,是生机勃勃和五彩缤纷的。

新课程标准给了学生海一般阔,天一样高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充分施展自我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但这样自然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大难度,备课空间宽了许多,知识储备与容量也丰富了起来。就像本课《春》,在几次教材改革过程中,都坚如磐石,足见其长久的文学魅力。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好这一课,自然是摆在每位教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一方面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时刻想到赋予《春》一课新的教学面貌。因此在备课中我想到既要向学生讲清知识点,又要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发挥“个性”。因此本篇的讲解,着重从“美读”与“欣赏”两个角度进行,在过程中领略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前交流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老师希望你们用课上的精彩表现来证明你们的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完美的!

课堂实录片段

一、研讨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文章第三段

2、交流

师:你喜欢这段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它们好在哪里?

甲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因为这个句子很美。

乙生(补充甲生的遗漏):他还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

师:他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乙生:把桃树红的花比作火……

丙生:“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因为他用了比喻的修辞,散落的状态好。

师:别的句子有同学喜欢么?

丁生:我喜欢“赶趟似的……”因为他描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神态很像春。

师:能否读一下这个句子?读出他的竞相开放.

(丁生读)

师评:并没有读好,没有读出感觉。

(师范读)

师:大家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大家还喜欢哪些句子?

戊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因为有生机勃勃的活力,里面的一个“闹”字很精彩,把这样的情景表现的很形象。

师:“闹”换成“叫”好不好啊?

戊生:不好,表现的情景不一样,“叫”不能反应情景,而“闹”的含义更为宽泛。

师:为什么写蜜蜂?

生:用蜜蜂来侧面写花的香。

师:大家都很聪明,遇到难题要回到根本上找。读书,找关键词语。

乙生:我从书上划下了“树上-花下-地上”这些词。它的顺序是从上到下。

师:写景要抓特点,这段作者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生:花的.多、香、艳。

师:作者的感情怎么样啊?

生:喜爱

师:好,那大家就带着喜爱的感情读课文。我给大家配乐。

(生齐读)

3、背诵这一段

师:这样的优美语言我们能不能把它背过?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试背一下。(学生自由背诵)

4检查2-3人,学生评价背的有没有感情

二、教师讲解作批注的方法学生自学课文。

1、师投影出示课本讲解作批注的方法:写到文本旁边的空白地方,可以是疑问想法或者是联想。下面大家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己批注。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批注情况)

3、小组交流批注的情况。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师:大家批注的哪些句子啊?交流一下!

a句,甲生:“小草偷偷……”句,这句使小草有了意识与情感。

师:好在什么地方?

甲生:“偷偷地”、“钻”用的好。

师:你读这一句。(生读)

b句,乙生:“山朗润起来了……”,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欣欣然”有高兴的样子。

师:读这一句体会“欣欣然”。

c句,丙生:“像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抓住了温柔的特点。

师:读这一句体会“温柔”

d句,丁生:第五段,因为他用了各种感官,比如:触觉、味觉、嗅觉等描述了春风,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春的美。

e句,戊生:第七段,作者写到了人们,充满了希望的情感。

师:那你读读这段,体会人们充满希望的情感。(生读)

5、小结

用批注的方法来读课文,品味语言是学习文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希望大家坚持,形成习惯。好,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在读自己喜欢的地方,品味语言。

教学后记

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朱自清《春》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近课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写作背景,只留下《春》,突显《春》的语言。

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薄弱。课堂一开始的用自己的语言咏春,画好春图后的描绘春,学生大多不敢说,小声说,没有底气说,说得无条理,不完整,更少流畅的,口头表达是该用心加强的。

在圈点勾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着课文内容和语言美,通过旁批,学生也学着鉴赏,学着反思,初步学会读书的方法。但相对而言,学生的兴致不高。

最大的不足是对学生发言后的点评不够精到,鼓励多但针对性不强,更没有对学生提出较有发展性的建议,课堂前后环节的衔接略显生硬,课堂语言不够艺术,不够美。

整节课充分还学生以课堂,感到困惑的是,调动了积极性,让学生跃跃欲试,热热闹闹新课改之后,课堂又有些难以掌控,难以把握平衡点,也不清楚学生收获如何。还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的学生的手总举着,有的学生一次也来不及举,在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的问题上有于深思.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手拿红花)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红花)它有什么用?(生回答)怎样才能得到红花呢?(生回答)对,只要表现好你们就能得到它,今天老师带了很多红花过来呢!你们有信心赢得它们吗?(有)

二、趣味导入:

学生:他们在夸对方“真棒!”

学生:他们为什么称赞别人?他们怎样称赞别人?

老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老师:打开书,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开始吧!

生自读。

2、认读生字

老师:同学们读的可真认真!请同学们把你预习时找出的生字再大声读几遍,并且组一组词。

生读。

老师:你指我读,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字和词,如果你的同桌会读了,就称赞一下他,如果他读得不好,请你帮帮他。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老师:有多少同学得到了称赞?老师也来考考你们,有信心赢得老师的称赞吗?

(课件出示生字)奇读。

老师:去掉它们的拼音你们还会读吗?是吗?双轨小火车……(开火车读)

老师:同学们的火车开的真是棒,有一个多音字好朋友急着和大家见面呢!(出示课件)你认识它吗?谁来组个词。这个字的两个音藏在了课文里,同学们赶紧把它们找出来吧!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读的不错,一起来一遍。(齐读)同学们学习劲头这么足,小刺猬要奖励每列火车一个又大有红的苹果!高兴吗?欢呼一下吧!

四、学习课文

1、学习1--4段

老师:生字认识了,同桌比一比,谁的课文读的好!

(生自读课文)。

老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说一说,他们为什么相互称赞?(生回答)它们是怎样称赞的?让我们用“--”画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用“﹋﹋”画出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指名读)找得对不对?(出示课件)谁能读得更好?(再指名读,齐读)

老师:小刺猬称赞小獾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

学生:清晨。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齐读)

老师:(指名)你来读一下第二段。

老师:你们觉得小獾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生:我觉得它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

学生:我觉得它很能干!

……

老师:说的不错,女生一起来读一遍,看谁能读出小獾的能干来。(女生齐读)

老师:小刺猬也很欣赏小獾的能干,老师请两个同学来读他们的对话,谁有信心读好?(指名)剩下的同学我们来读作者的话。(角色读)读得不错,谁有信心超过他们?(再读)

老师:同学们合作的真不错,小刺猬夸小獾做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课件出示句型)你能学着他来夸夸市场上的水果吗?你会夸夸同学们的识字报吗?你还会怎样说?(指名回答)

2、学习5--10段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到了傍晚小刺猬和小獾又见面了。(指名)我们齐读下一段。

老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同学们想自己读还是仍然分角色读?

学生:分角色读!

老师指名进行分角色读。

老师:小刺猬“看了看”板凳,小獾“闻了闻”苹果,(出示句型)你会怎样说?(生回答)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为自己的能干加油!(ye!)

老师:刚才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意思,老师也非常想加入你们,欢迎吗?

学生:欢迎!

(女生读小刺猬的说话,男生读小獾说的话,老师独坐着说的话。)

五、拓展延伸

老师:和大家合作的真愉快!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两个好朋友可爱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呢?(指名回答)

六、总结

有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有了(生接“信心”,老师板书。),有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消除了(生接“疲劳”,老师板书。)是啊!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哪怕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都会带给别人幸福和快乐,让我们以后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对别人多一份夸赞,让每个人都生活在爱里面好吗?(放音乐结束学习。)

板书:

18、称赞

有了信心消除疲劳

[《称赞》课堂实录(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显示全部

收起

TAG: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区别大全8篇